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徐超教授的“集美”追求——对联书法

发布时间:2014-07-0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2.jpg\'

\'3.jpg\'

\'4.jpg\'

敬献一尊唯祈康乐拜求百禄克享大年

\'5.jpg\'

典型存大雅翰墨落名山

\'6.jpg\'

徐超,字逾之,斋号三摩帝书屋。江苏盐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部人文学科评审委员、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书学论文评选委员、蒋维崧先生工作助手。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山东泰山文艺奖。著有《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古代汉语语法》、《书法教程》、《贾谊集校注》(二人合著)等十余部著作,主编《九流十家》,编译《礼记》、《中庸》,参与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编》、《中华文化精华文库》等多部大型丛书和教材。书法和书法研究得益于启功先生和蒋维崧先生。

\'7.jpg\'

太华奇观千寻积雪广陵妙境八月惊涛

\'8.jpg\'

流泉金石奏心事水云知

   山东大学徐超教授撰写的《对联艺术》一书,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该著为山东大学尼山学堂教材,同时被列入中华书局《文史精讲》丛书。该书分为对联概论、实用对联赏析、睿智对联赏析、名胜对联赏析、自撰联释例、自集句联选例、对联书法、自书联选例八章,是一部引导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对联文化、学习创作对联的读物。该书自撰联和自集句联部分,对读者更具真切的指导意义。作者还别有新意地阐述了对联与书法联姻的文化意义,并附作者自书对联墨迹30余幅。在此新书出版之际,记者专访了徐超教授,请他为大家讲解对联艺术。

  记者:徐教授,您的《对联艺术》刚刚出版就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该书内容丰富,首先请您谈一下对对联的理解。

  徐超:对联小而精,是浓缩了的诗,堪称袖珍经典。从语言角度看,它最能体现汉语精华和修辞特色;从文学角度看,它又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技巧; 从文辞内容角度看,优秀的对联也完全能体现国学的基本精神。它虽然是一门高雅艺术,却又贴近大众生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记者:的确,对联在中国无所不在,无人不晓。

  徐超:从应用角度说,对联能在最大范围内满足各阶层人群日常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诸如欢度佳节、庆功祝捷、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婚丧嫁娶……差不多都用得上对联。而一些充满文化雅趣的对联更在文化阶层大行其道: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情,观赏可以广闻; 可以用于布置书房庭院,可以用于美化山水园林。可以说,对联是上得了天子殿堂、下得了百姓草房的艺术,是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的艺术。

  记者:高雅却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一定有其内在原因。

  徐超:是由于它自身的艺术魅力。首先,从其基本修辞手段角度说,对联将包括平仄和谐为要求的对偶修辞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具对偶意义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其次,它往往要靠书法艺术来表现。最后,它又常常附加了各种民族工艺,如装潢、雕刻等等。可以说,对联常常表现为一种集诗文、书法、印章、装帧或其他相关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当然,中国人之所以对对联情有独钟,不仅在于它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内在品质,就是它能用极其精微雅致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记者:为什么说对联为我国所特有?徐超: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所用的“基本材料”是汉语、汉字。没有汉语、汉字,无论怎么组织文辞、安排文字,都不可能称其为对联。

  问:关于对联与书法在您的书中也有精彩论述,请简要给我们谈谈。

  答:中国人常说“舞文弄墨”。其所“舞”所“弄”者,诸如文字、文学、文献、文章、文采、文化、文明等无不隐含其中,而对联书法则称得上是典型的“舞文弄墨”艺术。与书法联姻,使对联找到了自己最佳的生存发展方式。是书法成就了联语,并将它推向辉煌,推向极致。对此,我在书中都力图作了分析和探讨。记者:书法作品一般都只有简短的文辞。您认为怎么做才能更大限度地展现其艺术魅力?

  徐超:金文一般都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会盟等活动在青铜器上的记录,其器物是要“子子孙孙永宝用之”的,其字体雍容华贵、古朴厚重。由此可知,金文所体现的文化确实是典型的贵族文化、庙堂文化。我长期以来都在想,书法作品往往不过就是若干文句、一张或数张纸的事,如何给有限的“容量”以无限的“负载”,增加作品的“分量”呢?我的考虑是,一是书写内容,我选择以国学为主体的传统经典文辞; 二是选择经典的文学形式——对联; 三是选择作为庙堂文化的书体——金文。当然,书法题款还要展现其他多方面的文化内涵,还用到其他书体等等,这样就更丰富了作品的文化信息和艺术元素。传统文化讲究文以载道,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我觉得,对联与书法结合,是我理想的一种“集美艺术”,更能集中显示出传统经典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当然,我也未必能做到,但这是我确定的努力方向。

  记者:徐教授总是强调经典文化的传播。

  徐超:我同意“文化层次论”者的基本观点。浅薄文化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厚重的优秀文化则会给人以高雅向上的精神熏陶和享受,它们才算得上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前辈学者书家如启功先生、蒋维崧先生等等,他们最崇高的品质就是坚持传承经典文化、优秀文化。例如他们将汉字特别是古文字以及文学等诸多相关学问与书法艺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文化精神,看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实际上,经典完全可以走进大众生活,关键是我们应该对此有认识,并且有文化自觉。我希望在此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我们能进一步重视本土高雅文化、珍稀文化在传承中的保护,在保护中的传承,尤其应该着力于挖掘、整理和传播那些经典文化、精英文化。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有责任向世界展现和传播一个原汁原味的国粹文化。 记者傅晓燕

http://60.216.0.164:99/html/2014-07/07/content_122861.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