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大威海学子访村民 谈大学生村官看变化

发布时间:2014-08-1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是社会上对大学生村官的期许。而在真正切实接触到这一群体的农民眼中,大学生村官究竟是什么形象呢?带着这一问题,8月14日至15日,山东大学(威海)“青春筑梦,基层起航”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走进济南市济阳县济阳镇窑头村,同村支部李书记及村民进行了交流。

  山大威海学子访村民 谈大学生村官看变化

  窑头村位于鲁西北平原南部的济阳县,全村约有700口人,多数外出打工,平日常住村中的人口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不少村民都将空置的房屋出租给外来的生意人。一年前,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刘倩成为这一村子的第二位大学生村官。李书记对新到任一年的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刘倩十分满意:“俺们老百姓不懂市场行情,租金原来定的都比较低。小刘懂的多,帮大伙儿出出主意,吃亏就少了。”

  村委会建在村口,出门即是窑头村的主干道,干净宽阔。然而在一年前,村委会不远处却是一个“垃圾池”。据村中环卫工人李阿姨回忆说,以前村民家中的垃圾都倾倒到此处。“也不是大家不讲卫生,主要这么多年垃圾都扔这儿,大家习惯了,就以为它是垃圾站了。”刘倩来到窑头村后,和村支部书记及村委会成员一起组织协调村民对“垃圾池”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并且劝说居民不要再把垃圾丢到这里。“他们轮流值班,有人扔了垃圾还要重新清理,都挺不容易。小刘又是个年轻姑娘,慢慢的大家也就自觉了,不会再扔了。”

  山大威海学子访村民 谈大学生村官看变化

  如今,不仅垃圾池早已销声匿迹,而且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李阿姨的工作量也比原来减轻了许多。 在窑头村,提起刘倩,调研团成员听到最多的是“耐心”、“细致”。有村民笑称,有几天见不到她,心里就还怪想念的。显然,村民早已将刘倩当成了自家人。

http://www.cnhuadong.net/system/2014-8-18/content_1163471.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