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王渔洋故乡山东省桓台县拉开帷幕。图 梁犇摄

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王渔洋故乡山东省桓台县拉开帷幕,图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在开幕式上致辞。图 梁犇摄

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王渔洋故乡山东省桓台县拉开帷幕,图为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在开幕式上致辞。图 梁犇摄
中新网山东频道桓台8月22日电(陈倩倩)王渔洋诞辰380周年之际,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王渔洋故乡山东省桓台县拉开帷幕。这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王渔洋的学术文化思想。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蒋寅等著名学者以及桓台县的部分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桓台县县长贾刚首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作为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的故乡,桓台县高度重视渔洋文化的研究工作,始终坚持突出特色,多措并举,着力做强王渔洋文化品牌,使人文历史资源增添新优势,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们期待,通过举办此次研讨会,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桓台,了解王渔洋,推动王渔洋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贾刚说。
“桓台有幸出了一位中国第一流的大师,同时王渔洋也是有幸诞生在桓台”明清文学研究专家袁世硕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到。他说,桓台县为发扬、弘扬王渔洋思想做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带动了全国对王渔洋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并且将地方的研究与学术界研究相结合,相互携手共进,促进了文革以来30年王渔洋及其家世文化的研究。此外,袁世硕还讲到,目前学者们对王渔洋的研究很深、很广、很细,不仅局限在诗歌和神韵的层面,还深入到对王氏家族的研究,大大拓宽了对王渔洋的研究范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蒋寅在随后的致辞中讲,王渔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不仅是诗词方面,他的阅读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王渔洋家学渊远,家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无论是在山东省还是中国其他地方都是值得研究的。
随后,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单承彬宣读了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名单。袁世硕和山东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为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蒋寅和桓台县委书记王可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学术研究基地进行揭牌。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在致辞时说:“这是一次集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于一起的学术盛会,这次会议参会学者之众、层次之高、论文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近二十年来的王渔洋研究上是空前的。”
王志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王渔洋研究的意见,一是,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大力开拓对王渔洋的研究领域;二是,要充分认识王渔洋家族的文化地位,大力加强王氏家族文化的研究,将之作为今后王渔洋研究的重中之重,做强做好;三是,研究要接地气,与地方、与当下的和谐社会发展相结合,挖掘借鉴王氏家风、家规和家训。
王渔洋(1634—1711)是清代集名臣、诗人、学者于一身的文化伟人,同时也是新城(今淄博桓台)王氏家族的杰出代表,王渔洋为文独创诗论“神韵”说,领袖文坛半个多世纪,被誉为“诗坛圭臬、一代诗宗”;为官洁己爱民、清正廉洁,累官至刑部尚书。
http://www.sd.chinanews.com.cn/html/article/20140822/2014082221141819485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