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报复美军空袭,伊拉克极端组织“伊黎”将一名美国记者斩首杀害,震惊国际社会。拒绝支付上亿美元赎金,放弃“直接回应”斩首事件,美国“不派兵”的反恐策略在最新的局势发展下是否会做出调整?如何才有可能击败极端组织?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采访了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昌明教授,为您一一解答。 记者王磊
恐怖分子为何选择斩首?
无论是“基地”还是“伊黎”,作为恐怖组织,都意在达到一种威慑效果。
山东商报:作为“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分支的后裔,“伊黎”继承了“基地”的凶残手段,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何恐怖分子“钟情”斩首?刘昌明:无论是“基地”还是“伊黎”,作为恐怖组织,都意在达到一种威慑效果。这次罹难的美国记者福利在2012年于叙利亚被极端分子绑架,这次惨遭斩首,就是因为月初美国针对“伊黎”进行空袭,从而进行报复。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美国记者在被处以“极刑”时,穿的是橙红色的服装,这正是那些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内的阿拉伯囚犯的“装束”。这样的细节透露出,极端组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心态。而且在“行刑”前,让受害人宣读谴责美国政府的声明,这一切,都体现出“伊黎”想要通过极端行为,让美国政府改变空袭策略的目的。另一方面,极端分子意在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公布血淋淋的场面,通过视觉冲击达到放大的轰动效应,对自身也是一种宣传策略。
为何西方人群纷纷入伙?
这些人要么本身就有极端思想基础,是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的“失意者”,要么是对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强烈不满,想要通过行动作出改变。
山东商报:有报道细节提出,蒙面的刽子手有伦敦口音。如今西方人群纷纷入伙“圣战”,为何会有这样一种趋势?
刘昌明:其实,这体现出“伊黎”与前辈“基地”的不同,也体现出它的取而代之之势。比如说,“伊黎”的全称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国,而“基地”组织却没有提出过这么明确的目标。“伊黎”自身的组织性和策略性非常强,而且带有非常强烈的宗教理念的色彩,它的前辈“基地”组织更多地会把目标确定在恐怖行动自身。
美国防长哈格尔也提出,“伊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恐怖组织,它结合了意识形态以及老练的军事战略、战术能力,而且资金极为充裕。“伊黎”把极端宗教理念作为组织架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融合剂,组织性也非常复杂,除了中东地区的组织分子之外,还包括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精准的全球化宣传,“伊黎”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受到蛊惑,纷纷入伙。这些人要么本身就有极端思想基础,是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的“失意者”,要么是对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强烈不满,想要通过行动作出改变,还有一种是想要通过参与“圣战”,寻找自身存在感,而对于“伊黎”以及战争的残酷,没有清醒的认知。
美反恐策略是否会调整?
在“斩首”事件后,美国有可能会加大空袭的力度,加强对“伊黎”的打击。美国是否会全面介入伊拉克乱局,派出地面部队,现在还很难判断。
山东商报:美国为何会拒绝交付赎金?
刘昌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处理“绑架”事件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出于利益的权衡。我个人判断,美国之所以拒绝伊黎的赎金要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如果同意交付赎金,从资金的方面来讲,就会壮大恐怖组织,因为他们筹集资金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获取赎金,仅在2014年,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赎金。另一个方面,美国如果妥协,也会导致美国公民被绑架的风险上升,也与美国不与恐怖分子妥协的策略相悖。尽管多数国家表面上会强调不会支付赎金的官方表态,但事实上可能会在私下做出各种营救努力,美国此前曾尝试通过派遣特种部队进入叙利亚营救被绑架的人质未果。
山东商报:在“伊黎”的叫板之下,美国的反恐策略会有调整吗?
刘昌明:“伊黎”这一恐怖组织之所以能够兴起,在中东地区迅速扩张,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到2010年美军撤出导致了伊拉克的权力真空。正是因为美国当初的介入,打破了伊拉克各个教派、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美国这次之所以发动空袭,一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保护美国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布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道义原因,事情因其介入而起,必须要收拾烂摊子。
美国采取有限度的军事介入,空中定点打击,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这种策略,对“伊黎”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伊黎”更多地采取“游击战”、“巷战”的策略。而且美国的空袭,也会引发各种力量的连锁反应,比如现在伊拉克库尔德人武装的壮大,库尔德人建国的问题有可能再成热点,造成地缘政治的变化。
在“斩首”事件后,美国有可能会加大空袭的力度,加强对“伊黎”的打击。美国是否会全面介入伊拉克乱局,派出地面部队,现在还很难判断,因为奥巴马当年能够赢得大选,部分原因在于他当时承诺要全面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如果现在食言,面临的国内压力很大。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看美国空袭的效果,以及“伊黎”组织的发展状况而定。根据目前的观察,美国空袭的效果有限,短期之内,伊拉克政府军与“伊黎”将会呈现一种胶着的状态。
如何才能击败极端组织?
美国想要对“伊黎”实施有效打击,可以借鉴当年9·11袭击发生后,小布什政府提出的“反恐联合阵线”策略,这一点在当下来看相对具有可行性。
山东商报:对待迅速扩张的“伊黎”,有何有效的打击策略?
刘昌明:因为“伊黎”组织近来一系列的血腥暴行,毫无疑问,这一恐怖组织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际公敌。联合国安理会也发表声明,谴责“伊黎”的血腥行为。“伊黎”组织现在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的领土,同时拥有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财源稳定。建立逊尼派伊斯兰国的愿景,以及与叙利亚政府军斗争的事实,让其赢得了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资助。想要有效打击“伊黎”必须要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中东本地区国家以及叙利亚和伊拉克逊尼派穆斯林的支持,仅仅凭借美国的军事实力难以将其根除。
美国想要对“伊黎”实施有效打击,可以借鉴当年9·11袭击发生后,小布什政府提出的“反恐联合阵线”策略,这一点在当下来看相对具有可行性。美国日后有可能会加强国际协作,联合中东国家共同行动,这将会是其未来反恐策略的一大走向。而从伊拉克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在什叶派和逊尼派以及库尔德武装等宗教和政治力量取得和解和共识的基础上,发起对“伊黎”的反击战,才有可能有效地压缩恐怖组织的生存空间。
http://news.ifeng.com/a/20140824/41707705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