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需要表现人类的心灵美,要有思想内涵,才能经久不衰。耄耋之年的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泰斗袁世硕教授22日在淄博桓台参加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上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上世纪中叶,文学梦曾被很多中国青年争相追逐,而步入新世纪,人们越发发现文学与当代年轻人越走越远,快餐文化、流行文化逐渐“蚕食”中国固有的文学。对此,袁世硕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当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确实出现了衰退,人们已开始逐渐淡忘文学,作家作品也快餐化,并过度地描绘社会丑恶一面。
袁世硕认为,“文学需要描绘美,用美去打动人心,启迪心智,从而达到改变社会风气等更深层次的作用。如此一来,人们对文学和文学作品的需求一定会再度回暖。”
已经85岁高龄的袁世硕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泰斗级人物,在采访中袁老表示,年龄大了,很少动笔写东西,但是脑子一直在思考,思考现在文学如何发展?如何让普通人喜欢文学作品?如何用文学的力量为社会进步做事儿?
而研究王渔洋多年的袁世硕,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位清朝杰出的山东籍文学家关于诗歌美感的理论和创作思维,融入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注入美感。
在当天的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上,袁世硕也提出,遵循学术规律的地方文化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攒同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学术界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在袁世硕看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坚持的学术原则有三,一是,弘扬应该弘扬的,不要以反面人物、丑的人物为荣。二是,顺其自然,不要强加。三是,讲求实事求是,不讲过分话。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楹联不再是‘财源达三江’,而能真正的回归中国古典文学美。”袁世硕坚定地说,“我坚信,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是一定会长久留存的。”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22/6523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