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冯门书香第 兄妹气如兰

发布时间:2014-09-1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冯友兰

\'2.jpg\'

\'3.jpg\'

冯沅君

  冯家不只走出了冯友兰这位闻名遐迩的学术大家,他的弟弟冯景兰和妹妹冯沅君也分别在地质和文学领域攀上了各自的高峰。

  一本《中国哲学简史》成为了多少读者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这本短小精练的作品打通古今中外,其间充盈着睿智与洞见。其作者冯友兰也成为了在学界和民间都闻名遐迩的著名哲人。

  不过,很多读者未必知道,冯家不只走出了冯友兰这一位学术大家,他的弟弟冯景兰和妹妹冯沅君分别在地质和文学领域攀上了各自的高峰。

  冯友兰出生于1895年,比冯景兰大3岁,比冯沅君大5岁。冯氏兄妹的成才,与母亲吴清芝有很大关系。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思想开明。在那个时代,她不但积极培养子女,还理解和支持他们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冯家子女自如发展,终成大器。

  冯友兰:沉浸在思维的乐趣中

  冯友兰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其友金岳霖曾讲过这样一段轶事:“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曾表示:“现在人们动辄说什么学贯中外,其实真的要做到学贯中外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她看来,冯友兰是中国近代少有的几个学贯中外的学者之一。

  “现在经常说西化和传统文化,但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并把这二者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在当代实在很少,冯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资中筠评价道。

  冯友兰曾担任清华文学院院长达18年之久。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史》(二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他的哲学创作。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

  精深学问的背后是冯友兰对品格的恪守。当年其女儿宗璞报考清华外语系,可分数不够,也就只好到南开去读书,是两年之后经过考试转入清华的。而冯友兰当时是文学院院长,外语系隶属于文学院,可他的女儿就是分数差那么一点点进不来。

  不过,冯友兰绝非不通情理,他与朱自清、闻一多等许多名家都交情甚笃。朱自清的日记里经常出现冯友兰的名字。

  冯景兰:钻研地质直到生命尽头

  冯景兰虽不像其兄那样名声显赫,但在地质学界却是一位响当当的学者。早在20年代,冯景兰就在广东考察发现了红黄色砂质岩风化以后形成的一种特殊地文现象,他把这种地文现象命名为“丹霞地貌”,这一命名一直为国际地质学界所沿用。

  冯的父亲帮办洋务、勘探大冶铁矿。故冯景兰得见各种矿石,产生强烈兴趣,立志投身地质研究。1916年他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18年赴美国入科罗拉多州立金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及矿产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

  1923年毕业回国,冯景兰任中山大学科学通论讲师,不久晋升为地质学教授,并担任矿物地质系主任。在两广区域调查中,他提出的著名的“丹霞地貌”,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冯景兰继续深入地质考察研究,并于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委员。他对地质学和矿床学造诣颇深,数十年中做了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对两广,陕北及沈海铁路沿线的地质进行调查,为这些地区以后的地质研究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不过,在“文革”中,冯景兰受到冲击,资料被掠一空,文稿亦丢失殆尽,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不放弃地质研究,1976年9月29日早晨还在伏案写作,上午便因患猝发性心肌梗塞而辞世。

  冯沅君:从三寸金莲到一级教授

  在冯家,巾帼不让须眉。从小被缠足的冯沅君(原名冯恭兰),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女大学生,并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后来又和丈夫、文学家陆侃如一起,成为文学研究界的著名教授。她曾受鲁迅称赞,在“五四时代”的女作家界时有“黄(庐隐)、凌(叔华)、冯(沅君)、谢(冰心)”之称。

  冯沅君自幼从母亲吴清芝学《四书》《五经》及古典文学,打下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哥哥友兰和景兰带回的新书刊中,她受到新文化(300336,股吧)的影响。冯友兰虽是哲学系,却喜欢听语言文字学家黄侃的课,并写一些古诗送给黄侃批点。他后来曾说:“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冯沅君不满足于深居闺中读书,考入北京女高师文科专修班。毕业后,她还到北京大学研习中国古典文学。新文化运动激起了这位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

  她从1923年秋开始以“淦女士”的笔名,在上海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四篇小说。这四篇小说的共同主题是抵抗家长的包办婚姻,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

  后来,她将兴趣转向文学研究方面,与陆侃如共同撰写《中国诗史》,由此确定了以后长期的治学方向:冯研究唐以后的文学,而陆则研究唐以前的文学。这对志同道合的学者最终结为连理。

  此外,冯沅君曾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还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女性一级教授。(天吾整理)

http://tech.hexun.com/2014-09-19/168626154.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