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新丽
八十年代是一场迟到的文学盛宴。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万华当时正在学校里教书。他还记得那时的热闹场景:“图书馆门口尽是排队、抢座位的学生。好书供不应求,你得先跟图书馆老师私下沟通,说‘谁把书还回来了就给我留着’才能抢到书。”
那时候经常停电,学生们随身带着蜡烛。一停电,图书馆、教室里,大家都点着蜡烛读书,那种热闹的氛围,让经历过的人终生难忘。
书店里的书展也很多。虽然大家都很穷,但依然愿意掏钱来买。八十年代是一个重新发现现代文学的时期,林语堂、丰子恺、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等,这些现代文学的大家,在八十年代之前都被封杀了,普通大众对他们很陌生。
而这时,他们的作品被重新印刷,进入大众视野。“大家一看,中国现代文学中间还有这么多好作品。”黄万华教授说。
在汲取这些过去的文学作品养分的同时,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也开启了一个新时期。文学社团多,文学讲座多,文学杂志也多。“大家靠编杂志完全可以自谋生路,一点也不困难。杂志的发行量都在几万分、几十万份。”黄万华回忆,“那个时候真是很热闹。”
伤痕文学出现了,寻根文学出现了,报告文学出现了。之后,还有先锋文学等等。
文学的热闹,是因为其承载了很多文学之外的东西,比如政治。虽然喜欢文学和喜欢政治的原因并不一样,但在当时,大家热衷于把它们混为一谈。
这样百花齐放、异常繁盛的八十年代文学,其实是一场对传统的回归和叩问,是一场久违了的文学盛宴。
“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中来看,八十年代文学是一个迟到了的文学时代。”黄万华说,“那些看着新鲜、让人兴奋不已的文学问题,比如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人民的文学和人的文学之间的关系,创作的个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等等,本来是一种文学的常识问题,但因为这些问题太久违了,已经在文革压抑的文化环境下变得陌生,所以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突然重新出现时,人们就会对它们充满了热情。”
http://www.qlwb.com.cn/2014/0926/2145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