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山东大学与禹城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暨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集中签约仪式在禹城举行。根据合作协议,山东大学将在该市高新区创孵中心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这是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国家大学科技园缘何落户禹城?“禹城产业基础好,很多企业具有省级甚至国家级实验室,硬件方面符合我们的要求。另外,禹城市对人才的重视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我们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说。
目前,禹城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6家,去年完成校地双方合作项目21个、柔性人才合作项目81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0.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产学研合作不仅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台走上生产线,还促使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发挥领航作用,直接、迅速地为企业“量身订做”攻关方案和科研成果。其中,龙力公司通过与山东大学持续深入合作,不仅多次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发明奖项,而且生产出了能够替代石油的纤维素乙醇,实现了新能源领域的新突破。
产学研合作,主导在企业,关键在人才。禹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奖励扶助政策,开展了企业人才科技工作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选表彰人才科技工作先进企业,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明确了人才引进、培养、产学研合作、平台载体和服务保障等扶持奖励政策,营造了“人才洼地”效应。
今年8月份,龙力欧洲(丹麦)研发有限公司注册完成,这是龙力公司为便于整合欧洲先进的生物质能源技术与科技人才,专门在丹麦设立的研发中心。
禹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在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吸收国内外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人才。宫田久之是禹王实业公司从日本引进的新材料领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新材料产业不断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去年他个人也获得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科技创新要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完善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禹城市市长张磊说。
目前,禹城70家重点企业建立了对外合作项目,2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14项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项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与高校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外,禹城还注重对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吕成伟是禹城市福田公司生产一线工人,凭借优异的技术,他被评为禹城企业技术之星,每年享受3000元的政府津贴。
该市采取个人自荐、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推荐、企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生物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和高档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的生产一线工人中,评选出100名像吕成伟这样的草根技术人才,纳入该市高技能人才库进行管理。
该市还通过完善激励政策,激发了企业科技研发的热情。目前,禹城建立博士科研工作站4家,引进海外领军技术人才7人,46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张志宁本报通讯员李丽峰白聪聪安雅楠
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4-10/01/content_101254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