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构建“法治中国”新蓝图,提出要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并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专家认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四中全会为新起点,中国将摆脱一些外国人眼中“人治重于法治”的印象,加快形成全民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从制定出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中国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从法律数量和制定法律的广度来说,中国并不亚于同等发展水平的一些国家,甚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没那么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说。
然而,法律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信法、守法的深厚土壤,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没有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中国缺乏的是执行力,一个是政府的干预太多,还有一个是人情社会,来自关系网的干扰也很多。从法治建设来说,这些软件更加重要。
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党政官员必须要依法行事。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目前看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政府官员,关键是执政党、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守法,这样才能带动全民。“政府系统、公务员要做好榜样,全民才能做到守法。”
王忠武直言,贪污腐败是阻碍全民守法的现实原因。执法有腐败,权大压法摆平事情,将造成法律权威受到质疑,让一些人误认为信法不如信人。他说:“腐败会腐蚀法律的权威,造成法律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原则难以实现。”
对此,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公报还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家长制传统、人情观念也是法治观念不彰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人治’思想还有很深厚的土壤,出了事老百姓第一反应就是托关系找人。”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面对这样的社会心态,依法治国面临很多困难。
在湖南长沙从事高端仪器销售的小胡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法律法规的明规则是最好的,只有这样社会才有秩序。很多人对法律缺乏敬畏和尊重,遇事第一反应是找人、找关系。“现在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获利机会大。谁要是违法办成事了,不但不感到屈辱,反以之为荣,一些人甚至觉得死死遵守法律是很傻的价值观。”
通过生活中观察也可以发现,不少人自觉的法治意识不高:开车压双黄线、闯红灯屡见不鲜,如果碰到没有摄像头,有人就直接闯过去;高速公路应急车道超车本是不允许的,但这种现象也不少见,开车的人节省了时间,却带来交通隐患,影响公众利益。
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一个健康有序的法治社会,必须拥有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守法意识的现代公民,公民应有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普通人也要培养自己的法律观念,根除脑子里的‘人治’意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信访不信法’。要敢于使用法律,善于利用法律。”新华网网友“星娃”这样评论。
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多位专家表示,“全民守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每个公民都担负起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责任,“法治中国”就一定能成为现实。
新华社记者 裴闯 刘宝森 史卫燕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4-11/01/content_101769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