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重拾文学生活

发布时间:2014-11-28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555.jpg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和他的满架书香 记者张刚 摄

  前阵子,两部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和《红高粱》,掀起一小股带着“重温”味道的文学潮。网友们发帖晒其中出现的诗词文赋,和电视机旁边的原著《红高粱家族》。从“五四”运动至今,近百年间,文学的社会地位起起伏伏,但是,它从来没有缺席过我们的生活,只是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经常忘了它的存在。

  本报记者 江丹 实习生 乙艺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寥寥百字并配图随时随地抒发自己的感想。精细讲究的文学不再是抒情的最佳渠道,在电视、电影等媒介的冲击下,它的娱乐功能也大不如以前。文学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也有人一直在努力倡导过一种文学生活。

  在整理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诗赋时,李樱常常感到尴尬,一些剧中人物像我们现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一样引经据典,她作为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却还需要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它们的出处。

  “在生活中,如果我随口用一句诗词经典来表达我的心情,肯定会被别人嘲笑。”李樱说。她只有在自己写网络日记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来一句。在她看来,文学离生活越来越远了,虽然社会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学历都跟着上了个台阶,但是文学素养并没有及时跟上,“文学梦”已经是个带有守旧意义的概念。

  同样是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在一家出版机构从事校对工作的刘娜感觉自己处理文字的能力要比其他同事好,但也仅此而已。当她走出办公室之后,感觉不到学校里所学的文学跟她的生活有半点关系。

  “谈到成功,不是马云就是王健林,他们都是商业上的成功。”刘娜说。在她看来,追逐成功并没有错,但是我们的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狭隘,就像人们谈论起手机品牌小米,总是说它又卖了多少台手机,但很少有人会问这个手机品牌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销量和规模才是世人评判它是否成功的标准。

  刘娜认为,文学远离生活,跟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现实被物质主导,人们在追逐所谓“成功”的路上脚步匆匆,很难慢下来关照自己的内心和修养。

  刘娜说,她读大学选择中文专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考公务员,“有几个人是因为真正喜欢文学才学习文学的?”她的同班同学中,不乏因为分数的问题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课外辅导班语文老师说,就她接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素养并不理想。“他们知道《虞美人》的作者是李煜,但李煜是谁,还写过什么,就不知道了。”这位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都只知道课本上出现的诗词,对文学常识则知之甚少。据她所知,现在的中考试卷中有题目是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主要是对一些名著的了解。大概有个范围,学生会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相关的简介,背一下,应付考试,真正看的不多。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张丽军说,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人寄托以改变国民心智和国家命运的重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则是之前被压抑的一种释放。文学在社会地位的起伏,总是带着时代的影子。张丽军认为,文学的社会地位受到电视、电影、网络这些媒介的冲击,它原本用来交流情感、倾吐心声、娱乐的功能被取代了。

  生活中的一点诗意

  新学年的课堂上,张丽军总是要寄语他的学生们,他们即将接受大学系统的经典文学教育,阅读那些带有深厚精神意蕴的人类传承经典,希望学生们站在这样的一个高起点,能够有一定的文学感受力,起码“知道什么是糙的”。当下社会,文学纵然陷入困境,但是生活还在继续。张丽军希望学生们能够做一个文人,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保持生活的一点诗意,体味落叶之美,用含情的眼光打量世界。

  张丽军曾经带过一位研究生,阅读量相当之大,对文学研究也颇有见地。包括张丽军在内,几乎所有与那位研究生接触的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会考博。但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他毕业的时候考了公务员。张丽军不甘心,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走学术道路。可当这位学生告诉他,虽然没有继续从事文学研究,但他会在以后做个文化传承人时,张丽军一下子又释然了。他觉得,文学又回到了它本来的位置,启蒙、熏陶人的心智和思想,影响人的作为。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以文人的气质和行动,改变一个地方不好的生态。

  看完《北平无战事》后,李樱决定重拾她的文学生活。她重新开始写博客,每日千字,内容包括她的办公室琐事,以及读书笔记。在李樱看来,读书能够丰富内心,战胜生活里那些零碎的空虚。“总要慢下来,为自己的内心做些什么。”李樱说。

  在济南,一些公益组织正在推广文学经典阅读,让文学回归民间,譬如山东大学的“文学生活馆”。“并非所有的阅读都是有价值的,一个人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是由他所阅读的经典的高度决定的。”这是文学生活馆的理念,它视文学为人类文明星空的璀璨星辰,照亮人的心灵。

  文学生活馆发挥高校平台的优势,周末邀请文学研究者,向市民讲解那些文学经典,比如古诗词里的济南、《诗经》之美、《世说新语》人物品藻、曹雪芹与《红楼梦》等。据介绍,文学生活馆成立的初衷是聚合文学人口,开展《当前“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调研。但在那些去听讲座的市民心里,它已经成为一个接受文学熏陶的好去处。

  10月24日,张丽军在文学生活馆做了一场讲座,细述老舍与《骆驼祥子》。在当时的几张照片里,有人抓拍下这样的瞬间,坐在第二排的一位面庞黝黑的中年男人,努着嘴巴,紧皱着眉头,露出额上的抬头纹。这是一种入神思考的面部语言。他的前排是一群中学生,拿着纸和笔,边听边做笔记,还有一位同学,眼睛闭着,头仰靠着椅背,睡着了。

http://henan.163.com/14/1127/14/AC2KSS6E022702HT.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