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报网讯 11月13日,青岛市新增22处名人故居结束公示期,继2003年市文物部门对首批20处名人故居实施挂牌标识工程之后,我市已确认的故居总数增至42处。新增的22处名人故居即将实施挂牌保护。近日,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对其中10处名人故居进行实地探访。

台静农故居,黄县路19号
台静农,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1936年来到青岛,担任国立山大的讲师,经常与老舍在平度路的酒馆“茂荣丰”饮酒,饮的是即墨老酒,饮时要煮热了喝,味苦,有焦煳味,被称作“苦老酒”。台静农晚年时一直对即墨老酒念念不忘。

周叔迦故居,福山支路13号
周叔迦,周学熙的第三子,佛学家。1912年随家族迁至青岛,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在上海经营实业失败后回到青岛,遂转向佛学。1931年,他与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共同商议,修建湛山寺,得到了两任青岛市长胡若愚、沈鸿烈的支持。1934年,湛山寺开建,直至1948年全体完工。

蒋丙然故居,观象二路10号
蒋丙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开创者。1924年2月2日,担任胶澳商埠观象台台长。10月10日,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蒋丙然是主要发起者之一,并连任五届会长。1925年,蒋丙然主持建起一座天文观测室,在此开创中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和研究。1928年蒋丙然倡导并主持成立海洋科,193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族馆,据1938年的《青岛新民报》报道,蒋丙然曾被任命为水族馆馆长。

吴郁生故居,湖北路33号
吴郁生,前清遗老,1912年寓居青岛。极爱游览崂山,经常带着相机沿途拍摄,编有《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名胜二十二种崂山》,他亲自为书作序言言,盛赞崂山“能传雁荡、黄山之神”。曾在小鱼山顶湛山精舍(佛学讲经场所)东侧牌坊,原有其所题的“回头是岸”。1940年,吴郁生病故于青岛。

丛良弼故居,齐东路2号
丛良弼,1925年,丛良弼拿出20万元,筹建振业火柴青岛分公司。1928年,在青岛曹县路29号设立分厂,商标品牌有“推磨”、“山狮”、“蜘蛛”、“日月星”、“童旗”、“印子印”、“吉星”7种,结束了日本、瑞典火柴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此外,丛良弼是青岛国际红万字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会长,并出资修建红十字会大楼。 1945年出资创办私立青岛商科职业学校,并任董事长。

何思源故居,荣成路36号
何思源,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国立山东大学,并组成何思源、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等11人的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 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何思源,负责筹备具体工作。何思源在山东任职十几年,常来往于济南青岛。

熊希龄故居,福山支路12号
熊希龄,一生曾三赴青岛。1937年4月底,应沈鸿烈邀请,熊希龄夫妇由北平赴青岛,筹商青岛市与香山慈幼院合办婴儿园事宜。经双方共同研讨论证,商订出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熊希龄打算长住青岛 。在青期间,熊希龄忙于筹办婴儿园,夫人毛彦文则忙着布置新居。七七事变爆发后,沈鸿烈开始为熊希龄夫妇的安危担忧,“再三劝熊希龄从速携眷返沪”。1937年7月7日,熊希龄夫妇离青赴沪。

王正廷故居,山海关路11号
王正廷,191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民国时期担任外交总长。1919年,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1922年6月,主持中日北京谈判与青岛行政接收,同年12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亲赴青岛办理接收事宜。
青岛回归后,积极推动青岛市实行自治,还亲自设计了现代市政制度。1929年青岛被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为特别市。1936年,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王正廷曾组织部分运动员在赛前来青岛进行训练。

孔祥熙故居,郧阳路33号
孔祥熙,1922年青岛回归之后,孔祥熙曾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抗战结束之后,孔祥熙曾来青岛“收购”学校,但被别人抢先,据说最后只收购了一家工厂。孔祥熙来青岛曾经见过李先良和美军舰队司令柯克,目的不详。至于孔祥熙是否在郧阳路33号住过,岛城文史界尚存争议。

王度庐故居,宁波路4号
王度庐,30年代中期开始创造武侠小说,属于悲情武侠派,“北派五大家”之一。(奇幻仙侠派、社会反讽派、帮会技击派、奇情推理派)。1937年来到青岛,在这里生活了12年。1938年1月,青岛沦陷,其所住的房子被日军占去,只能与家人租住在宁波路4号。王度庐所有的武侠小说均创作于青岛。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其同名小说。
http://www.qdqss.cn/2014/november/331897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