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史家、简帛研究专家庞朴先生提出“一分为三”说,揭示并发展了古代辩证法思想;提出“火历”说,发现遗佚已久的上古历法;主张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动八十年代的文化研究热潮;提出帛书《五行》为思孟学派的作品,推动出土文献的研究,对当代中国学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分为三”说发展了古代辩证法思想
1980年,庞朴先生发表了《“中庸”评议》(《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一文,指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他不拘泥于文献中对于中庸的个别论述,而是以宽阔的视野对中庸进行了审视,将其上升为传统文化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高度,故能高屋建瓴,发前人所未发。
《“中庸”评议》也开始了庞朴先生对“一分为三”问题的探讨。在庞朴先生看来,西方哲学喜欢以二分法说世界。西方文化所见的无不是一分为二和两极对立。而中国哲学则相信宇宙本系一体,两分只是认识的一种方便法门,一个剖析手段和中间过程,文化真正关注的是含二之一,而这个一,包含二端又不落二端,那么它就不是二,也已不是未经理解的一,而成为超乎二端又容有二端的第三者,或者叫已经理解的一。简单地说,西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一分为三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左中右,相对于中,才有左右。
庞朴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有着比较早的反省和自觉。在经历了“以西方思想为普世思想”的幻灭之后,重新踏上了一条探索“祖宗伟大体系和深邃智慧”之路。他的“一分为三”说便是借鉴而不依傍西方的辩证法理论,揭示、发展中国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尝试。
发现遗佚已久的上古历法
庞朴先生不仅对天文有精深的研究,还提出“火历”说,发现遗佚已久的上古历法,在天文学研究中成一家之言。
1971年,山东大学文科系并入曲阜师范学校,时在山大工作的庞朴先生举家随迁曲阜,发派至孔府劳动。在无书可读的年代,庞朴先生每天晚上都跑到操场上看星星,看了两年之后,把主要星座的运行情况基本都搞清楚了。不久,《左传》上的一段记载引起了他的注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负责观察星象的太史说四月也就是正月。太史为什么又会说四月也就是正月呢?庞朴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是由于两种历法的坐标、参照物的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结论。于是庞朴先生写出《“火历”初探》一文(《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提出大约在伏羲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曾以大火(天蝎)作为纪时星象,这即是所谓的火历。火历的最大特色是以大火昏见之时为“岁首”。《左传·昭公十八年》“火始昏见”的记录,正是这种历法的孑遗。火出以后的一项重要农事活动就是“出火”,即放火烧荒,着手播种。火历虽然后来被阴阳历所取代,但由此产生的一些风俗却长期延续,最著名的就是寒食、改火等。庞朴先生后来又写了《“火历”续探》(《中国文化》第1辑,1984年)、《“火历”三探》(《文史哲》1984年第1期),从不同侧面对火历说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说明。
庞朴先生是在下放农村时偶然学起天文的,可自从进入了天文学的领域后,才领悟到这片天地的神奇以及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他提出,要学好文史,必须知天,至少要懂得一些起码的天文和历法知识。这是他的切身经验,也是研究古代文史的正途。
推动八十年代的文化研究热潮
说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大讨论,大家可能仍记忆犹新,而庞朴先生对这场文化讨论的兴起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史》一书的编写,庞朴先生较早注意到文化史的研究。1982年,庞朴先生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呼声;在整个八十年代,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地发表演说撰写文章,推动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
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虽然具有解放思想、破除教条、宣传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整个八十年代,批判、谩骂传统与宣传西化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当时轰动一时的电视片《河殇》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在这样的风气下,庞朴先生逆潮流而动,力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传统正名,为文化正名,他认为“文化之为物,不仅具有时代性质,而且具有民族性质。就时代性而论,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因发展阶段不同,而没先进落后之分。若就民族性而论,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别,正是不同民族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据,无可区分高低”。对于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自私、圆滑、精神胜利法等国民性问题,庞朴先生认为它们恰恰不属于文化的民族性,而是文化的时代性产物,是可以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精神应是人文主义精神。对于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庞朴先生认为它实际是一种“文化批判”。先有一个文化上的不满,再去找一个标准,以此来衡量现实,这就是用所谓“蓝色海洋文化”来衡量“黄土地文化”,来衡量现实中的“不自由”、“不理性”。所以庞朴先生提出,在“文化批判”之后,还应有一个“学术反思”,既反思现实、传统,又反思所借鉴的西学。“文化批判”的任务是求解放,从传统中解脱出来,是“破”,“学术反思”则带有某种程度的研究与探索,有“立”的成分。在“文化批判”之后,“学术反思”任重道远。
出土文献的研究:重写思想史
说到庞朴先生,不能不提到简帛《五行》篇的研究,这一学术难题的攻克是与庞朴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曾提到子思、孟子倡导一种“五行”说,但对于“五行”的内容却没有具体说明,引起后世学者的不断猜测。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第三号古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之后,抄写两篇儒家佚书,其中一篇提到一种“仁、义、礼、智、圣”五行。庞朴先生经研究后,写出《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一文,率先提出此即荀子曾批评的,子思、孟子所倡导的“五行”说。庞文一出,学界瞩目。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发现一批竹简,该篇内容与《缁衣》等相传为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并自名曰《五行》,证明了庞朴先生当年的判断,其观点也开始被学界广泛接受。
郭店竹简以及以后上博简的发现,燃起了庞朴先生学术研究的热情,他先后发表了《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读书》1998年第9期)、《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三重道德论》(《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太一生水”说》(《东方文化》1999年第5期)等一系列重头文章,对早期儒学以及儒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爬梳。他指出,孔子以后,弟子在解释为什么人的性情会是仁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大体上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两种致思的路数。向内求索的,由子思而孟子而《中庸》;向外探寻的,由《易传》而《大学》而荀子;后来则兼容并包于《礼记》,并消失在儒术独尊的光环中而不知所终。郭店十四篇儒家简,正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的学术史料,它的发现,填补了儒家学说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还透露了一些儒道两家在早期和平共处的信息,实在是一份天赐的珍宝。基于这种认识,庞朴先生提出要重写思想史。为了推动出土简帛研究,庞朴先生以七十岁高龄筹建了“简帛研究”网站,专门发表与出土文献有关的各类文章,网站一开通,便受到海内外学人的欢迎,成为学者们光顾、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