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朴下很大功夫,利用扎实的文字学、考据学功底解开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个谜团,还原失真的儒学,弥补断裂的儒学缝隙。
20世纪,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儒学的命运与社会现状、政治组合、民族盛衰、国家兴亡已经杂糅一起,难解难分。在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数十年间,儒学演进发生了无数的讨论、争议、歧离,乃至颠覆。正是这一态势,造就了一批与儒学命运休戚相关的大师级人物。也正是这些儒学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延续着儒家思想的命脉,影响着儒学发展的演进。庞朴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篇文章与一场学术运动
庞朴先生有很多荣誉,哲学家、历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文化史专家、简帛学研究的开拓者、当代儒学大师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学术成果的支撑。说及庞朴的代表性成果,会有很多。然而,有一篇文章不能算作庞朴的代表成果,庞朴自己也认为“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却在儒学演进的最关键时期引发了一场“关于孔子及其思想再认识再评价”的学术运动,使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拨乱反正,走上正轨。这篇文章就是《孔子思想的再评价》。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发表于1978年第8期的《历史研究》上,被1978年8月12日《光明日报》转载。庞朴强调,“首先要弄清对象,分辨出哪些是孔子本来的东西,哪些是后世发生的东西。”他认为,后人利用孔子的目的,只不过是这些持不同要求的派别,都需要召唤一位亡灵,找一位圣人罢了。庞朴指出,对于孔子思想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对待孔子思想的问题,关系到建设无产阶级文化这样一个大问题。
庞朴的文章发表后,学术界对于孔子研究问题又发生了争论。许多学者不同意庞朴的观点,提出见解与庞朴商榷,更多的学者则就怎样对孔子思想进行研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入孔子思想的再评价行列之中。于是,在1978年下半年到1980年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学术运动。20世纪80年代孔子研究中的史实辩证、阶级分析方法的突破、“真孔子”与“假孔子”问题的澄清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庞朴的这篇文章。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台湾地区“《匪情月报》”民国六十七年十一月号《中共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评价》摘要认为,“该文似为当前华派重新评价孔子的代表作”。大陆学者也指出文章“揭开了从学理的角度重新评价孔子思想的序幕”、“孔子思想研究再认识再评价的开先河之作”、“为孔子思想‘正名’之作”等等。《孔子思想的再评价》并不在于评价孔子的方法是否正确,也不在于其学术造诣有多深,而在于在“文化大革命”批孔尾声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提出一个新的评价方法。这个方法成为学者重新评价孔子思想的“敲门砖”,揭开了孔子思想再评价再认识的序幕。
一种学术方法与一条儒学研究思路
庞朴的诸多荣誉中有一项是“哲学家”。“哲学家”的荣誉在某种程度上是庞朴的哲学创造。在诸多哲学创造中最著名的当属“一分为三”的学术方法。“一分为三”说只是庞朴哲学创造的一种概括,一种学术方法。庞朴正是应用此方法创造了“儒家辩证法”,开拓了儒学研究的新思路。
辩证法是庞朴早年就思考的一个问题,更是学术的着力点。在庞朴的学术成果中,《“中庸”评议》、《儒家辩证法研究》以及花费很大精力注释方以智的《东西均》,均是儒家辩证法的代表作。在庞朴先生看来,西方哲学喜欢以二分法说世界,西方文化是一分为二和两极对立。而中国哲学则相信宇宙本系一体,中国文化真正关注的是合二之一。简单地说,西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
庞朴举出儒家仁义、礼乐、忠恕、圣智等范畴说明儒家辩证法的特点。庞朴认为,仁义是儒家学说两个最基本范畴,“仁”即爱人,“义”者“宜”也,“宜”之本义为杀,孟子及其弟子在义德受到特别强调的时代,以“义”代“宜”,隐瞒起“宜”(杀)的血污,并把“义”从一种行为和行为的价值玄学化为人性,与仁一起推广出去。关于礼乐,礼以中为体,乐以和为德,礼乐相反相成,以调和矛盾为最高原则,以保守现在秩序为现实目的。关于忠恕,忠是尽己,是“内思毕心”,是自己中心所想的自我完善;而恕则要求知外,要求就实,即考虑到实际效果,这个实际效果首先是对自己的利害。关于圣智,既是儒家所企求的两种精神境界,也是儒学的两个范畴,彼此相反相成。
自西学传入中国之后,西学理论就成为治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方法。庞朴先生的“一分为三”说便是借鉴而不依傍西方的辩证法理论,揭示、发展中国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尝试。以往人们从西方的视角看问题,往往把中国的辩证法被说成是朴素或幼稚、粗糙的,而经过庞朴先生的诠释,中国的辩证法就不是简单地可以用朴素来概括,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可以与西方辩证法并驾齐驱,是中国古代哲人贡献给世界的一份哲学智慧。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儒家研究的一条思路。
还原失真的儒学
庞朴将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疑问称之为谜,对这些疑问的解读称之为解谜。由于时代久远,儒学在传承过程中有些内容会失真、断片。庞朴认为这不利于儒学的发展,甚至会使人们对儒学的理解出现偏颇,需要对儒学失真、断片的内容进行校正和补足。庞朴下很大功夫,利用扎实的文字学、考据学功底解开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个谜团,还原失真的儒学,弥补断裂的儒学缝隙。这些成果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庞朴也受到学者的赞叹。
“一分为三”被学界称为中华文化的密码,也已经成为庞朴标志性成果。这一密码的破解,其影响之巨,已为学界公认。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庞朴先生经研究后,写出《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一文,率先提出此即荀子曾批评的,子思、孟子曾倡导的“五行”说。这一成果几乎成为当代学界的定论。
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后,庞朴经过考证,提出这批书简是孔、孟之间的文献,对于研究儒家心性说有重要的意义,并认为“六经”作为一个整体在战国中期已经形成,并建议重写先秦儒学发展史。
庞朴根据《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考证儒家三纲本来的样子是“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
……
一个个谜团的解开,在庞朴的视野中,儒学发展、传承变得流畅、绵延、圆融。
通盘考量,贯通儒学发展历史
学者们对庞朴学术研究的一个概括是善于以小见大。这个概括是说从小处着眼,而落脚点是大。庞朴对儒学也是有着非常大的思考。
2005年庞朴先生受聘组建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按照庞朴当时的设想,这个研究中心要“依托湖北郭店出土的楚墓竹简,重新理顺思孟学派在先秦儒学史的地位和作用,编写先秦儒学史。同时形成孟子学说研究和儒学与现代文明研究两个特色。”
庞朴非常赞赏黄宗羲编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可惜没有编完。民国时期徐世昌编了《清儒学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向奎先生又编了《清儒学案新编》。于是,庞朴主持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伊始,就组织全国儒学界力量将儒学学案补齐,先后编写了《前儒学案》、《孔子学案》、《孔门弟子学案》、《思孟学案》、《荀子学案》、《两汉三国学案》、《魏晋南北朝学案》、《隋唐五代学案》。这样,既填补了儒学发展史上学案体的空白,又使整个学案构成了一个系统。
补齐学案体后,庞朴考虑到20世纪儒学尚没有系统的梳理,于是,2007年他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儒学通志》。《20世纪儒学通志》采用“纪年”、“纪事”、“学案”体例,对“通志”体例进行了新的诠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被学者们称为研究20世纪儒学最便捷、最实用的资料。这个项目同时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第二十二届浙江树人奖。
庞朴认为,学案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编年,有一点补历史上那个缺的意思,所以不能离开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的标准太远。按照庞朴的规划,他想搞一套《中华儒学系年》,对儒学的人物、事件和典籍,做出年代上的推定,以纵观儒学演进的历史脉络。《中华儒学系年》要抛开黄宗羲的那个框框,尽可能详细地对我国历史上的儒学人物(包含学派)、儒学事件(包含政策、论辩等)和儒学典籍(包含思想)的相关年代做出考订,把儒学放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徐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