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微电子企业落户济南难觅专业对口“金领

发布时间:2015-04-1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5.jpg  

  本报记者 姚东舒

  经济放缓,但就业形势依然不错。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

  3月28日,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内,上百家用人单位和近万名高校毕业生齐聚春季双选会,空旷的体育馆瞬间人声鼎沸。一家落户高新区不久的电子科技企业却犯了愁,他们向应届高材生提供了高昂的薪酬、与国际贸易密切接轨的“金领”职位,多数应聘者却只能抱憾路过。

  胡文是一名祖籍潍坊的归国华侨,2005年底,济南市政府去北美招才引资,胡文带着自己学来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回国创业。他带队研发的“铌酸锂单晶薄膜产业化项目”已成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计划的重点项目。

  胡文意识到,这种高科技材料的产业化可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唯一能够生产此种新材料的国家。目前,他创办的微电子企业已在济南综合保税区征地40亩。“万事俱备,只欠人才。我特别需要专业对口的精英们加入到我的研发队伍中。”胡文求贤若渴。

  在今年春季招聘双选会上,他苦苦等待的“千里马”并没有出现。“薄膜工程师”“离子注入工程师”,这两个读起来就晦涩难懂的职业挡住了绝大多数求职者。

  “同无锡、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济南乃至山东范围内的微电子行业发展本来就比较滞后,在人才储备上也不如软件类行业积累多。”胡文坦言,在山东高校毕业生队伍中,他很难寻找到专业对口又精通国际贸易法的新型高端人才。

  “受地域因素的限制,济南对外地的高材生还不具备足够强大的吸引力,跨地域招人才也面临很多困难。”胡文说,他现在只能尝试在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办事处寻找海外精英,或者寻找老外担当国际贸易法律顾问。

  “山东高校在培养与市场接轨的新型专业人才方面还有所欠缺,专业细分化程度也欠火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济南高精尖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值得引起教育界的深思。”山东大学就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担忧。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50401/1419719.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