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有限,尤其对潜伏在房颤背后危害性极大的脑卒中这只“猛虎”,存在认知盲点。在第三个“中国房颤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季晓平。
“房颤患者应把预防中风作为首要大事。”季晓平指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房颤患者罹患中风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倍,且由房颤导致的中风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后果更加凶险。
季晓平表示,房颤是脑卒中这头“猛虎”的诱饵。据调查,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因此,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减少中风的风险和危害。
“房颤有一定的隐匿性,当发生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需及早到医院做个心电图,就能确诊是否有房颤。”季晓平特别提醒,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几十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价格很便宜。但它有诸多不足: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需要不断调整剂量;受食物、药物影响大;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季晓平指出,“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类新型口服抗凝药,代表的有达比加群酯等,在预防脑中风的效果比华法林更优,也更安全,而且无需频繁验血监测,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
有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过往,房颤大军以老年人为主,可近年来,门诊上中青年患者并不鲜见,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更容易中招。“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季晓平提醒,中青年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饮食习惯,定期体检。多做运动、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有咖啡因的饮料,经常监测自己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遵从低盐和低脂的饮食习惯等。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527/14425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