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法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拉佩尔做客济南 畅谈小说创作

发布时间:2015-06-12 00:00:00 发布来源:济南时报2015年06月10日B18版 作者:郭尧 徐敏

fran.jpg 

  6月6日晚,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拉佩尔在山东大学分享小说创作感悟。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徐敏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拉佩尔,曾凭借描述“三角恋”的小说《人生苦短欲望长》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这是一部爱情的伤感曲,又是一组由幽默、等待与伤逝构成的爱情圆舞曲。6月6日晚,帕特里克·拉佩尔做客由山东省文学院、山东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济南时报主办的作家讲堂,与嘉宾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国家玮对话,畅谈小说创作。次日,拉佩尔又前往品聚书吧恒隆店,与尽量多的读者分享小说创作的历程和感悟。

  作家档案:

  帕特里克·拉佩尔(Patrick Lapeyre),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人生苦短欲望长》《易怒的人》《有所作为的迟钝》《茜茜,就是我》《男人妹》。拉佩尔至今共有七部小说面世,其2004年的作品《男人妹》获得法国网络最佳图书奖,2010年凭借《人生苦短欲望长》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作品获得女性读者认可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创办于20世纪初,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评审委员全部由女性组成。1997年,中国作家贾平凹以《废都》获得费米娜外国小说奖。

  帕特里克·拉佩尔的小说《人生苦短欲望长》也曾获得费米娜文学奖。这是一部关于“爱的折(”的作品,它以男性视角来看待爱情。两名男主人公,路易·布莱里奥,法国人,结了婚,生活在巴黎;莫菲,美国人,没结婚,生活在伦敦。他们爱上了同一个神秘的离婚女人娜拉。他们犹豫、等待、痛苦。娜拉深爱两个男人,在伦敦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巴黎,到了巴黎又恐怕不会去伦敦了。如何选择?选择谁?不过她无所谓。娜拉始终相信时光可以倒置。于是,她一直在两个男人之间转悠。

  拉佩尔谈到小说主题时说,类似的主题在小说中常见,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比如在法国文学中,就很容易让人想到经典电影《朱尔和吉姆》中的一男两女。但这部小说涉及的是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中男女的爱情生活,讨论爱情和金钱的关系。因为在爱情关系中,提供金钱的一方,希望通过金钱挽留住感情。所有人都在说着爱情无价,但还是不停地用钱买爱情。通过此书,拉佩尔意在讨论金钱和欲望的关系。

  现场对话嘉宾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国家玮表示,自己是一个“读书很挑剔的人”,不过读这本小说时,从读到中间位置时觉得此书“有看头”,到一口气读到结尾。“帕特里克·拉佩尔的读者群非常广泛,不仅有普通读者,也有很多高层次的阅读者。而法国女性是非常挑剔的群体,能够获评全是女性评委作家的文学奖,至少说明帕特里克·拉佩尔的文笔极为细腻,这是超群的男性作家感悟能力。”国家玮说。

  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遭遇电影冲击

  谈到法国文学,国家玮表示,对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福楼拜以及左拉均是开创一个时代的文学大师,其作品都触动了沉重的历史史实。现在这种现实主义作品逐渐退出文坛,读者从很多当代小说中读出了电影的味道。

  “扼杀了文学现实主义的正是电影。”拉佩尔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9世纪初法国电影诞生,左拉在他的小说中几页的描写,电影通过几个镜头就展现出来了。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让文学的描写变得没有意义了,而现实主义擅长的正是描写。20世纪是文学、电影交织的时期,所以当时的写作也不再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顺序,越来越倾向于一种电影叙事的顺序。拉佩尔说,他自己的写作也像是电影拍摄一样,运用了部分电影的创作手法,比如蒙太奇。

  谈到小说的叙事时,拉佩尔认为,叙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性,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节奏感”。他在小说创作中把素材看成有可塑性的材料,通过电影式的剪辑手法,可塑材料变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拉佩尔认为作家写作并不是为了内容,最重要的是小说的形式。在构思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之前,在头脑中首先出现的是音乐性,构成了他的写作形式,“写作时好像总有远处的音乐,在音乐中进行写作。”拉佩尔说,当把所有的信息组合成文本时,陪伴自己创作的音乐也就结束了。

  小说展现平凡生活的细节

  拉佩尔的小说中展现的多是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他也因此被誉为“生活的画师”。他谈道,让他感兴趣的不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而是比较平凡的主题,甚至是一些生活中不容易感知到的细小方面。写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大事件,而是通过细节能够让读者感受身边的生活,让读者的感知意识更加强烈。

  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有这样的情节:包法利夫人和情夫撑着伞散步,伞的边缘触到墙面上,墙面上有细碎的粉末落下来。拉佩尔举例说,这就是平常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作家就是要把这些细节还原给读者。“所以我认为小说最重要的不是风格,而是一种感知。”他说,而作家的这种感知能力并不是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作家就是要发现生活中的这种细节,有这种感知能力,再把细节通过文字还原出来。国家玮表示,其实中国的古代诗歌就非常善于表现这种微妙意象的感知,比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细腻的认知。

  与很多作家不同,帕特里克·拉佩尔不喜欢在作品中展现英雄式、偶像式人物,相反喜欢描写生活中失败的那一类人,表现犹豫不决,比较消极的一种人。“可以说是反英雄式的人物,他们身上有一种忧郁,让他们变得更加有人性,那些成功的人在事业家庭上,反而缺少一种人情味。”拉佩尔说,从这类人的伤口中流露出来的反而是诗性的、气味芬芳的东西。就像是包法利夫人一样,这种反英雄式的人物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创建的一种人物,不过这种人物的命运往往会被上升的资本主义所吞噬,因此这种浪漫主义式的人物结局比较悲惨。从拉佩尔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深受这种人物创作的影响,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英雄,而是观照平凡人的生活。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50610/1447541.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