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1967年2月,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器官移植、肝胆外二科主任,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科技人才(1020工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全国委员。我省肝脏移植第一位博士后,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活体肝移植奠基人王学浩教授,先后创建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是我省肝脏移植的开拓者,从事肝胆外科专业工作20余年,年手术量超过600台。
□记者 秦聪聪 摄影 记者 左庆
几乎80%的时间都在手术台上,作为我省肝脏移植的开拓者、鼎鼎有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刘军的生活节奏仅用“忙”字形容似乎太单薄。初次约见刘军,是在两台手术间隙。6月10日中午,他主刀完成了一台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和一台二次胆道手术,下午还有台难度较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等着他。
本该休息片刻却被记者打扰,他微笑着说“没关系”。身着绿色手术衣,谈及从医这些年的经历和看过的病人,他有时感伤,有时兴奋。虽然百般忙碌,他却没有丝毫不耐烦。只有放松状态时帽子下露出的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在悄悄诉说着疲惫。
在他救治下“换肝女”当妈
“如果没有刘主任,就没有今天的我,更不会有我们活泼可爱的小女儿。”14日,电话那头,远在内蒙古的萨仁娜听说记者要采访有关刘军的故事,充满了感激。11年前,因自身免疫性肝炎而发展到肝硬化晚期,时年27岁的萨仁娜在刘军手下成功换肝。如果没有刘军,萨仁娜的生命也许就停在27岁,哪有这11年和以后的岁月,哪有她为人妻、为人母的幸福!
时光回到2004年,当时萨仁娜已患病13年,可13年来辗转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就诊,病情还是发展到肝硬化晚期,全身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肝功能衰竭,她慕名找到了刘军。萨仁娜是刘军的第二例肝脏移植患者,也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萨仁娜的手术,足足用了13个小时。
刘军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3月4日下午2点,供体送达医院,他便开始着手切掉萨仁娜的病肝。可是,由于当时萨仁娜凝血功能很差,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刘军才走下手术台。整台手术患者出血足有3万毫升,刘军笑称,那确实是浴血奋战。
术后,体力透支的刘军并没离开,而是守在萨仁娜的病床前监护。整整72小时,几乎是寸步不离。萨仁娜活了下来,并于2013年5月生下了宝贝女儿。报喜的那条短信,刘军一直收藏在手机里。这也是我国首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移植。
高考五志愿四个报医学院
刘军从小在医院大院里长大,妈妈是新汶矿务局中心医院一名儿科大夫,接触的叔叔阿姨也都是医生。每天听妈妈讲她接诊的故事,看着妈妈把濒临死亡的孩子救活时的神采奕奕,刘军对白大褂有强烈的向往。
初二时,因为心脏有杂音,刘军做了一次手术。把整个人都交给医生时,那种恐惧与希望交织的心情,让刘军感觉医生是个十分神圣的职业。母亲从医,父亲是一名桥梁隧道工程师,出身于优越的家庭,刘军却出奇地能吃苦,而且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1985年,刘军参加高考,一共5个志愿,他填了四个医学院校,最后一个才填写了与家乡有关的矿业学校。最终,刘军被当时的山东医科大学录取,成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1989年,刘军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实习,在那里,他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普外专业。那时,与刘军一同实习的女同学不喜欢普外专业,刘军就帮她值了所有的班,普外三周的实习时间里,仅仅是阑尾手术,他就上了十余台。
创我省肝移植多项第一
在普外专业中,肝胆专业的风险大、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有挑战性,他很喜欢。1990年,刘军本科毕业,分配到济南军区106医院工作5年后,又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肝胆专业研究生,之后读博,后又来到南京医科大学做博士后。
博士后期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活体肝移植奠基人王学浩教授的开门弟子,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肝脏移植技术。
当时的山东,虽零星开展了几例肝脏移植手术,但主刀的专家,手术的麻醉、护理都来自外地医院,我省既没有肝脏移植的高学历人才,也没有独立开展肝脏移植的相关技术和团队。王学浩院士想把这名开门弟子留在身边,但考虑到家乡肝脏移植的专业建设,2003年11月,刘军学成归来,在齐鲁医院工作。
2003年12月,他主刀为一名肝癌晚期患者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仅用5个小时,十分顺利,刘军事前准备的各种意外预案完全没用上。这是我省首台独立肝脏移植手术,具有里程碑意义。
后来,刘军离开齐鲁医院来到省立医院,也先后创建了我省最大的两家综合性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越来越多患者慕名找到刘军,现在,他已主刀了200多台肝移植手术。
这期间,刘军陆续创造了很多“第一”:山东省首例一期肝肾联合移植;山东省首例独立开展的活体肝移植;山东省最高龄肝脏移植(76岁);山东省最低龄活体肝脏移植(5个月);山东省首例肝肺综合征肝脏移植;腹主动脉搭桥血管成形肝脏移植;布加氏综合征肝脏移植等。
槐荫区一名五个月大的女婴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案。她的爸爸决定捐肝救女儿,主治医师正是刘军,今年2月8日进行了手术,整个手术持续15个多小时。“这是山东省内肝移植成功年龄最小的患者,也是国内肝移植成功年龄最小的患者之一。”刘军说。
救人同时透支自己的健康
在手术台上呆得最久的一次,是一个巨大肿瘤患者的肝移植术。由于患者很胖,又伴广泛渗血,病肝切除过程中,一边出血、一边输血,不知道患者身体里的血换了多少遍,只记得那次手术足足用了23个小时。手术结束时,刘军已经累瘫了。来不及休息,全科大夫开始轮流监护。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挽救着患者生命,却在透支着他的健康。48岁的刘军已吃了十几年降压药。
很多人都知道,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而对人体来说,肝脏也是一个合成器官,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往往凝血功能也会受影响,所以在刘军的手术范围里,出血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并发症,有时,连大夫贴身衣物也会被飞溅的血打湿。血点溅到脸上、偶尔被针或器械划伤,对外科大夫来说,这都很常见。曾经有一台手术,刘军先后三次被针扎到,那次,他真有点后怕。好在常年手术,他身体内的抗体处于“战备”状态,使他能一再幸免被病毒感染。
患者认可是坚持的最大动力
由于时间紧迫,第一次采访在刘军的下一台手术前匆忙结束。第二次采访约在13日下午,当天是周六,可他还做了两台手术。从手术台下来后简单洗了澡,他再次出现在记者面前。刘军面带愧色地说,女儿今年高考,正在外地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他却不能陪伴在旁。他是不称职的爸爸,也是不称职的丈夫。
这些年来,因为没有业余时间,刘军放下了小提琴、下棋、打乒乓球这些爱好。不过,刘军说,他从不在家人面前说累,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他喜欢这个工作,所以再苦再累也是愉快的。
刘军的办公室不大,挂了几幅字画,那都是一些肝移植后康复患者的心意。虽不是什么名人字画,刘军却格外珍惜,就连手机相册里,也保存着不少患者康复后发来的照片。绝大部分尤其是疑难危重、濒临死亡的患者,都被他救回来了。
采访过程中,一对来自德州的夫妻找到刘军。刘军曾给他们镇上一个乡亲做过手术,如今妻子得了类似疾病,他们辗转打听后,也找了过来。“那名乡亲当时病得那么重,别的大夫都说不行了,您治过后现在他一直好好的。刘主任,您一定能把我治好吧?”简单的几句话,扫去了刘军眼神里的一丝疲惫,这种一般人感受不到的欣慰,诠释着刘军工作的意义。
不仅自己掌握,还要把技术教给更多人。近年来,刘军积极推动肝脏移植在山东的发展,帮助聊城、泰安、莱州、日照等市级医院成功开展肝脏移植,使这一新技术在我省逐渐成熟起来。
◎大医公开课 混着喝酒更易得肝癌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感染率约10%。”刘军介绍,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有的患者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无明显的肝功能损害,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患者免疫力较差,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肝功能损害,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逐渐转变为肝硬化,肝硬化进一步转化为肝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
刘军说,防止“乙肝三部曲”,首先就要保护肝脏。“如果连续大量饮酒,就会影响肝细胞自我恢复,那么肝功能就受到损伤。”近年来流行的“红酒、白酒、啤酒混喝”现象也让刘军很忧虑。大量研究显示,酒精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而且,饮混合酒的人,患肝癌的几率比饮温和酒或不饮酒的人高出5倍。
此外,要重视体检,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每半年一次检查。刘军指出,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几率要远高于正常人。通过健康体检,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肝癌有治愈希望,但很多人发现时已到了晚期,那时病程长,治疗效果也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