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邓之湄)7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作题为“西方文论的有效性问题讨论”的主题演讲。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威海校区党委书记仝兴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分别到会致辞。
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记录,是人们心灵的记录,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得到了世界的承认,我们的文艺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建设也应该迎头赶上。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一个大国和强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光荣职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是我们从事文艺批评实践的理论指南,做好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是党交给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有所作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张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一定程度上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西方文论终究是建立在西方文学实践和经验基础之上,对其他民族文学而言,无法完全进行套用。但是在当今中国,却有不少人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西方文论来“强制阐释”中国的文学实践和经验,这种做法所造成的影响极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我们必须对西方文论形成一个总体性、辨识性的系统阐述与研究,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中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多重回归与重新发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判和鉴赏作品,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对于这些理论命题,与会学者结合当前我国文坛现状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思路。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谭好哲认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建构与剖析文艺与历史生活之间的深层关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传统特色,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文艺创作失去了本应承载的历史之重,“历史观点”也在当下中国的文艺批评中渐渐失落。为此,他认为,在当下中国,“历史观点的回归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这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关键所在”。
在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问题至今仍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表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仰望星空(弘扬文学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扎根文化现实),在政治与市场之间形成开放包容、逻辑自洽、与文化现实有效互动的新范式。
针对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下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诸多问题时,无从应对,许多文艺评论工作者对文艺评论的本质和规律缺乏认识。他提出,正确认识“文学批评三性”即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倾向性、多维性,将有助于扭转以往人们对于文学批评的模糊认识和误解,促进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此外,文学批评要回归人民性,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中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下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未来形态等议题,也在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理论高度决定批评厚度
中国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充分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优秀成果,以及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前沿研究的有益借鉴。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民族性”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在发言中提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正确途径是努力克服过去过度倚重西方文学理论的倾向,切实面对中国现实、立足本土经验,注重理论本身的构建与完善,而非简单地以民族性来论证自身理论的正确性。
会上,还有学者从借鉴西方文论有益内容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及文学批评工作提出了构想。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50余人参加会议。
http://news.cssn.cn/ts/ts_sksy/201507/t20150717_2083704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