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张海鹏:1938-2015中国的世界历史科学大会

发布时间:2015-08-25 09:33:19 发布来源:社会科学报2015年08月25日 作者:祁蒙 邢霞 汪仲启

  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谈一谈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不解之缘。

  “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看中国的历史,感到中国历代历史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向世界开放的,我们汉唐时期,唐时期,当时首都在长安、西安,现在的西安,经常接待来自于西方各国的商人、官员等等。”张海鹏认为:虽然明末清初中国闭关锁国,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暂的。可以说,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学家一直关注着世界,并敞开与外界接触对话的大门。
  
  “历史学是没有国界的,但历史学家有自己的祖国。”1938年,欧洲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此之前,会议主持方也就是国际历史学会的主席,曾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访问。他在北京、南京和上海分别接触了中国的历史学家。国际历史学会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历史学家能组成一个学会,加入国际历史学会。
  
  1938却正是中国国土沦丧,苦难最为深重的时期。在抗战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大环境下,国民政府经过反复磋商和交换公文之后,由南京当局教育部敲定以中央研究院的名义加入国际历史学会。国民政府决定派两位学者参加苏黎世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两个人在当时的资历非同寻常,他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和驻苏联大使。
  
  国难当头,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的负责人都认为:中国人必须参加1938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这个会上有日本学者出席。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在国际舞台上必须有人站出来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暴行。中国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谴责日本侵略者,以获取国际道义的支持。出于这种考虑,1938年中国国难日深的时候,国民政府坚持派人去苏黎世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事实上,1938年中国参加国际大会的只有一个人——胡适。胡适是驻美大使,当时在美国,去苏黎世还算顺利,但从本土却再也没有办法派出第二个人了……1937年12月南京陷落,中国失去了当时的首都,还有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武汉也失守了。即时是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人还是出现在了历史科学大会上。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和国际历史学会联系一度中断,直到1980年才开始同国际历史学会重新恢复联系。1979年,中国社科院的院长胡乔木访问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总统在会见胡乔木时表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希望中国派代表来参加。于是胡乔木回国之后开始筹划派团参加国际历史大会。当时中国史学会还没有正式恢复同国际史学会的联系,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1982年中国史学会正式被批准成为国际历史学会的国家级会员,此后中国参加了国际历史学会组织的所有活动。与1938年胡适“单刀赴会”不同,中国代表团规模在此后的几届大会中保持在20-30人左右。中国史学会积极地巩固和发展与国际历史学会的联系。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举办,16场主题会议由中国学者主持。“中国元素”无疑成为议题的亮点。此时此刻,世界的目光正在注视着历史上的中国,也注视着今天的中国。1979年以后,中国努力追寻国际历史学发展的步伐。张海鹏称:“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人看待一段历史的时候,西方人是怎样想的;在研究历史时要弄清,中国人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而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中国也一直关注着世界。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440/n448/u1ai9898.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