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张海鹏:历史学研究无国界 交流是为了更好的了解

发布时间:2015-08-26 16:13:30 发布来源:大众网2015年08月26日 作者:姜洋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揭秘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花落济南幕后。


  大众网济南8月25日讯(记者 姜洋)8月24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正式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认为,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历代都向世界开放,进行交流的目的就是了解中西方是如何看待历史的。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历代都不是向世界封闭的,都是向世界开放的。” 张海鹏说,汉唐时期,唐时期,当时首都在长安、西安,现在的西安,经常接待来自于西方各国的商人、官员等等。明末清初有过封闭的阶段,但是相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讲是比较短暂的。


  中国的历史学家历来就关注全世界,古籍上也记载了很多中外交流的经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努力的去追寻国际历史学的步伐,希望和他们交流。张海鹏介绍,经历了战争,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才开始恢复与国际历史学会的联系。1979年,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到即将在下一年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罗马尼亚去访问,罗马尼亚的总统在会见他的时候特别提到,在下一年召开的会议中,希望中国派代表来参加。胡乔木回国以后就决定,派团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1982年,中国史学会正式申请被批准成为国际历史学会的国家级会员。“自此,我们就不会像1938年那样只派一个人去,往往是10个人以上、或者20个人以上。这是表明中国史学会和国际史学会恢复关系后,我们积极地寻求和国际历史学会以及和各国历史学家的联系。” 张海鹏介绍。


  “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当然历史学家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国籍的。”张海鹏说,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要了解,中国人这样看待历史的时候,西方人是怎么看待历史的;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中国人和西方人分别用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这些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会有参考,所有中国学从来不拒绝与外国学的交流。”

http://www.dzwww.com/2015/22stdh/dhdt/201508/t20150825_12967122.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