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王学典 人文学科复兴来临

发布时间:2015-08-27 16:21:32 发布来源:香港文汇报2015年08月27日 作者:于永杰

王学典 人文学科复兴来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教授。本报济南传真

  由山东大学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8月23日在山东济南召开,该项国际史学最高会议举办115年以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教授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沉寂近三十年后,当下内地人文学科再次面临复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

  ■香港文汇报‧人民政协专刊记者 于永杰 济南报道

  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王学典,对人文学怀揣强烈的自豪感。他说:「以改革开放为分界,之前三十年,中国社会学术的主流是人文学科。那时候在社会发言的是郭沫若、翦伯赞、周扬等一批人文学者,在国家中枢机构充当智囊的也是人文学科背景的文人。」而随后开启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学术上,就是人文学科的衰落和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崛起。

  重回人文学科复兴时代

  但王学典对人文学科的今天保持足够的乐观,他认为人文学科复兴的时代再次到来。王学典称,社会科学所有的理论预设,都是基于西方话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当前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人文学科、儒学的价值将重新得到人们的认知。

  这种认识基于他对国家最高层面一些动态的把握:2013年11月,习近平到山东曲阜考察,强调儒学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北京大学专程去人文学苑,拜访了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2015年4月,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2015年,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刘云山到中华书局参加读者开放日,没有选择政治位阶更高的人民出版社。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股「读史热」,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史学危机」已经过去,历史学再次成为一个热点。此外,大批国学机构不断出现,这些都在传达一个信息:人文学术主流化的进程重新开始了。

  王学典认为,在此背景下,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8月29日会议结束后,紧接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举行,这将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二战历史。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国际委员会举办的两场会议,则是深入探讨「对二战的不同文化反射」,会议提交的报告涉及「再议日本战后现代史」等内容。

  「国学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君子」

  人文学科的复兴之下,传统文化即通常所说的「国学」也出现被追捧的热潮。 各地出现一大批国学班、读经班,其中一些做法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很多人担心这会不会带来封建主义的回潮。

  对此,王学典认为,国学复兴能否真正有生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国学能否在人性的善与恶、国家制度是选票还是选贤等问题上,与西方主流的自由主义思想展开深度对话。二是传统文化能否创造一个高于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像唐代那样把全世界的人吸引过来。没有这种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读再多的经典,也抵挡不住现实的诱惑」。

  王学典坦言,儒学的复兴不在大学、讲堂或者是书本上,而在于实践,在于「知行合一」。西方学者在提倡自由主义的同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人原则。但如果儒者说一套做一套,马上就会失去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国学在当今最大的价值,就是使人有教养,其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君子。除此以外,其他的东西都要经受现实的检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8/27/CH1508270093.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