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山东是儒学发祥地,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禀赋深厚。这几年,从学院国学研究传承到民间讲堂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正在融入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
【正文】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杜泽逊正在对《周易注疏》汇校做最后定稿,这次汇校,他和15名学生花了两年时间。
【同期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杜泽逊:这是周易的汇校的成果,准备要交到中华书局去,尚书的汇校成果呢,快要出版了。
【正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是海内外规模最大的国学研究机构,从2012年开始,研究院的重大项目《十三经注疏》汇校就在杜泽逊的主持下启动了。除了研究和教学工作之外,杜泽逊还是山东大学尼山学堂,也就是俗称的“国学班”班主任。
【同期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杜泽逊:我们培养这些人才,一方面可以从事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把古代典籍,做出准确的,现在人容易懂的新的解释,这样对我们弘扬普及,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正文】除了文史研究基础雄厚的山东大学,省内设立传统文化课堂的高校这几年越来越多。在山东建筑大学,不仅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院,还建起了鲁班工作坊、开设了鲁班文化课程。
【同期声】山东建筑大学2014级学生 高皓然:鲁班不仅建筑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其身上体现出探索精神与专注气质,特别是体现在专业课上,那种对学术的专注、对建筑技巧的精益求精。
【正文】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引入,也改变着山东140多所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山东财经大学,“诚信文化”教育,让学生理解“求富以仁,取财有道”,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仁爱教育”强调的是“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
【同期声】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黄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结合上做文章,我省高校密切结合办学实际,积极利用本土文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逐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办学文化,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体现。
【正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和古代智慧的再发现,也让更多城乡居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每次开课的时候,临沂图书馆里的传统文化课堂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古典诗词讲座、传统手工艺学习,喜爱国学的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
【同期声】临沂市罗庄区图书馆馆长 邬云峰:
“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其实是打出了一张亲民牌,我们采用国学讲堂、非遗体验、经典吟诵等多种形式,让百姓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它这种精髓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
【正文】以文化人,点滴滋养。在山东除了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遍布农村和城市社区9200多所儒学讲堂,参与群众500多万人。这些来自民间力量开发的书院和讲堂,正在成为城乡居民的“文化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