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给养文学创新

发布时间:2017-02-20 20:37:12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泓峻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发出了热情的号召,是指导今后文艺工作的又一篇重要文献。讲话对文艺创新问题进行了完整而集中的论述。

  既把握时代脉搏又体现中华美学精神

  在讲话中,习近平希望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把“创新”提升至“文艺的生命”的高度,认为文艺创新与文艺精品的打造、文化事业的繁荣以及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要求文艺工作者“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习近平指出,文艺创新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时代精神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召与鼓舞,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作家艺术家的精神滋养。与此同时,能否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体现中华美学精神,也是判断文艺是否真正创新的重要标准。他指出,真正的文艺创新就是要“努力创作出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这就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为文艺作品的创新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与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就是要求文艺工作者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做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创作出无愧于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的作品; “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相匹配”,则是要求文艺工作者认识到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伟大作品。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