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21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山东大学视察工作,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是他考察的第一站。“总理说,你们这个实验室不仅是山大的宝贝,也是国家的宝贝。”尽管已过去5天,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陶绪堂还沉浸在总理视察实验室的情景中。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是我国最早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于1990年12月、1997年4月、2003年3月、2008年3月四次参加了由原国家计委、科技部委托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成绩均为优秀,得到了国家重点资助。上世纪80年代,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助溶剂法生长磷酸钛氧钾(KTP)晶体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美、欧、日的突破。
“神光”及雷达在这里突破瓶颈
晶体,在常人眼中是晶莹通透、高贵美丽的化身,但在陶绪堂眼中,它更是战略物资。作为高新技术和军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来自该实验室的晶体被广泛用于制导、测距、光电对抗、导弹、火箭、卫星、载人飞船、通讯等军民领域。比如:中国激光武器项目代号“神光”,可拦截洲际导弹,打击卫星,击落隐身战机。但大尺寸优质KDP(磷酸二氢钾)晶体已成为“神光”的“瓶颈中最细的部分”。山大晶体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研究,已为“神光”研制出大尺寸KDP晶体。陶绪堂告诉记者,这种超大尺寸KDP晶体在晶体质量、生长速度、晶体尺寸方面已跻身世界级,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工程需求2/3以上的任务。此外,碳化硅晶体材料具有高频、大功率和耐高温的特性,是新一代雷达系统的核心——运用这种材料,雷达便有了“千里眼”,可以穿越几千公里发现棒球大小的物体。这个实验室研发的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使我国拥有了自主可控的重要战略物资,打破了国外禁运。
别人长不出来的晶体这里能长出
在山大晶体实验室里的培养器中,形如大号冰糖、半米多高的晶体正从容器顶端往下“生长”。这是不一样的生长过程,它先生成晶核,再逐渐长大,一层接一层,或者一层尚未长完,另一层已开始生长。有国际同行评价山大晶体实验室:“别人长不出来的晶体,他们能长出来;别人长不大的晶体,他们能长大;别人没有长过的晶体,他们也要长。”这句评价立足于一个现实——在人工晶体研究方面,中国的原创性工作走在世界前列,而山大晶体实验室一直是中国“军团”的中坚力量。
陶绪堂说,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60年来只做了一件事——深耕晶体材料领域,做深、做透。迄今已研发出一百多种重要晶体材料,其中十多项成果填补国际空白,先后斩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励。陶绪堂说,沿着“需求牵引”的导向,该实验室的产品落地到企业并转化的产品不下10项,由此产生的效益不下100亿,仅半导体激光器单项技术年产值就超7亿元。
前辈开路一代代科学家共同努力
任何实验室的成长离不开人。如果说山大晶体实验室是山大的宝贝,那么已故中科院蒋民华院士则是实验室的宝贝。这位中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为实验室奉献了整整60年,一手推动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陶绪堂说:“他的世界眼光、渊博学识、坚守性格至今还影响着实验室。 ”
蒋院士留下的另一遗产,便是推动成立了不少于12位院士担当委员的山大晶体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这个“超豪华”院士阵营涵盖了晶体材料研究的主要方面——他们充当技术指导,帮助后辈“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了新一代“重量级”成果源源不断出现。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