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浒传》,大家会想到水泊梁山,但很少有人能把《水浒传》 跟泰山关联起来。日前,“天下水浒——泰山与水浒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泰山学院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探讨也为研究《水浒传》 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泰山与水浒文化,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渊源呢?“其实泰山文化和水浒文化有很多共性,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乃至规范文化层面。此外,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值得开发利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平说。记者寇建伟实习生许倩
“太行山梁山泊”的故事
太行山从今天的地理位置上讲并不在山东境内,古人又是怎样把它与梁山泊联系到一起的呢?
谈及对泰山与水浒文化的研究,就不得不提泰山与“太行山”的关系。“泰山之称始见于《诗经·鲁颂》,以后又多有别称。颜师古注曰:岱,即太山也,故又称‘太山’等等。唐宋金元明诸代,由于泰山崇拜等原因,泰山有别称‘太行’或‘太行山’之俗。”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贵晨说。
至于泰山为什么别称太行山,杜贵晨也有自己的研究。“首先,太行山之‘太行’很早就被读为‘泰行’,太行山也称‘泰行山’,以至于与‘泰山’之称混淆;其次,是自晚唐五代以降,讲唱文学中泰山往往被随缘改称。”
这种别称虽然流行未广,影响不大,但时有见于各类杂著与小说戏曲等文本。比如唐人小说《浮梁张令》,后在宋元人关于黄巢故事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雁门关存孝打虎杂剧》 与关于宋江故事的《宋江三十六赞》《宣和遗事》等小说戏剧中也有较多出现。“这些作品中的‘太行’‘太行山’等不是今天的太行山,而是东岳泰山。”杜贵晨说。
在这些戏文里,就有一个“太行山梁山泊”的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掀开了泰山与水浒之间的渊源。
“从唐代以来,民间流传的唱本中经常会提到‘太行山梁山泊’,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泰山就是所谓的‘太行山’,然后从泰山与水浒文化的关系这个角度做了研究。”杜贵晨告诉记者。
《水浒传》中常现泰山元素
“《水浒传》中有些故事情节就是关于泰山的描写。因为泰山与梁山泊距离本就不远,很多故事就发生在泰山,也可以说泰山就是水浒故事发生的核心圈的一部分。”杜贵晨告诉记者。
“比如原著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中燕青打擂摔倒任原的片段,就是在泰山的东岳庙进行的。”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平指出。
“除了燕青打擂,在泰山还上演了一些《水浒传》中有代表性的故事。譬如有名的戴宗归隐。”王平介绍。
东岳泰山初名岱山,又名岱宗,与神行太保戴宗的发音相同。《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梁山军队征讨方腊凯旋以后,宋江回到东京,与被朝廷封为军官的众弟兄相会,令其各人收拾行装前往任所报到。宋江的三大亲信之一神行太保戴宗来探宋江,自此相别之后,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这里的岳庙就是泰安州内的岱庙了,戴宗不仅归隐岱庙,还有幸成为岱庙里的泰山山神。”
王平告诉记者,除了直接发生在泰山的故事,《水浒传》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泰山”元素。“《水浒传》 第八回林冲发配前跟自己的岳父张教头说要休妻,‘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第十三回梁中书对自己妻子讲话,也称岳父蔡京为‘泰山’;第四十四回杨雄对前来寻他的岳父说‘泰山来做甚么?’按照典籍记载,称岳父为‘泰山’,与五岳之首的山东泰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王平说。
人文内涵 为二者共性
泰山不仅是有名的自然景观,也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在这一点上,就与水浒文化有了关联。“大家对泰山文化感兴趣,一部分是因为泰山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在于它的人文内涵。《水浒传》则主要是一种侠义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讲二者都体现了市民文化的心理。”王平说。
据王平介绍,泰山文化贯穿儒道佛三教,以道教文化最为兴盛。道教传入泰山始于东汉末年,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著名道士崔文子、张炼师、丘处机、张三丰等数十人都曾在泰山修炼过。“此外,像泰山神和泰山碧霞元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道教山神。”
不仅如此,也曾有研究者指出,《水浒传》 与道教的关系至为密切。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即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组成,每一名梁山好汉都是一员天罡地煞的下凡之体。《水浒传》作者把众位好汉定位成道教人物,增添了小说的道教文化色彩,整部小说都脱离不了道教文化的影响。
“泰山是天人合一,崇高的象征。《水浒传》中的很多思想从文化上来说与泰山文化有相通之处。”王平表示。
传承文化精华,古为今用
鉴于泰山和水浒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何对二者进行开发利用,让传统文化在今天保持活力,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其故事发生地和传说中的遗迹、遗址也成为当今旅游的丰富资源。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组织水浒节庆活动,如水浒戏、水浒民俗、主题故事表演等等,以丰富观光旅游的内容。还应注意旅游产品的开发,使游客在观光之余,还能够购买到具有纪念意义、富有艺术价值的工艺纪念品。”王平建议。
当然,除了自然景观方面的开发利用,更应注意的是人文精神方面的传承,要让其精华为今天所用。王平告诉记者,两者在民间影响都非常深广,现在关于水浒的研究,更多的是要强调它的正能量。“对于有些暴力,嗜杀成性这方面的内容要正确看待,强调它的‘忠’和‘义’,并结合当下时代内涵赋予新的意义。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水浒传》,又要能够看到它的主流思想,要正确地对待、认识,不能以偏概全,同时对那些负面的东西作出科学的分析。”
“泰山文化与水浒文化构成了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文化体系,传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二者的价值就能够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其生命力也将永远不会衰竭。”王平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有两个从事水浒文化研究的团体,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和山东省水浒文化交流中心。前者主要由一些高校的老师和水浒爱好者组成,后者则是一些各地的机关和企业人员。自2012年成立以来,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也曾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以推动水浒文化的研究,让大家对水浒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有筹备《水浒学刊》的想法,想从另一个方面推动水浒文化研究。”王平说。
相关阅读
《水浒传》与泰山的历代“纠葛”
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表示,在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民间就已经流传着水浒英雄的故事。
其中,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宣和遗事》,这本书讲述了历代帝王荒淫误国的事情,内容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期间还写到了梁山英雄宋江等人的故事。可以说,《宣和遗事》就是《水浒传》的故事蓝本。
周郢介绍,《宣和遗事》一书中,已经用较多的笔墨写到了泰山。其中涉及泰山的内容包括,宋徽宗遣太尉往东岳献金铃吊挂;晁盖为劫生辰纲,向沿路酒店借取酒桶,声称要往“岳庙烧香”;晁盖临终时叮嘱吴用:“从政和间朝东岳烧香,得一梦,见寨上会中合得三十六人之数。若果应数,须是行助忠义、卫护国家。”宋江继承晁盖遗志,“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
“这表明在早期流传的水浒故事中,其情节、人物、场景就已经和泰山发生了若干联系。”周郢表示。
元代的水浒戏中,关于泰山的笔墨得到了加强,像是元杂剧《双献功》《还牢末》《争报恩》等,都曾经写到泰山附近的场景,其中《双献功》的描摹尤为细致,其不仅直接写到了泰山进香的场面,还间接叙述了岳庙打擂的风俗。
“在《水浒传》(用明刊容与堂百回本)中,关于泰山的描写,和之前的话本杂剧相比,更加浓墨重彩。这些关于泰山故事、场景的描写,贯穿了一部百回本《水浒传》,小说中所展示的寺观庙貌、神祇供奉、风俗民情,应该是当时泰山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如果用史籍文献与小说里写到的一一对比,明确写到的事物时代属性,不但可为泰山文化研究增益确凿的史料,同时也有助于《水浒传》成书时代疑案的破解。”周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