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大辅仁学校的孩子们在收获节上作画

每年夏天山大辅仁学校帐篷节,孩子们亲自动手搭帐篷
每年秋季,山大辅仁学校的孩子们都会一起完成一幅与收获有关的百米长卷,他们或席地而坐,或俯身作画,通过前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探究式学习,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所思所感。
在山大辅仁学校,学习新知与课外活动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创造真实情境,让孩子们在享受童真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让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之内,让学生发生真实性学习。
学知与活动并不割裂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在山大辅仁学校,“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渗透到每一次教育活动中,也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帐篷节、收获节、感恩节……一个个节日,绝非校园活动那么简单。
如果你走进学校,问学生,收获的喜悦究竟是什么滋味?你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就在刚刚结束的收获节上,他们每个人都体会到不一样的收获与快乐。
在学校的课表里,收获节也有个专门的名字叫“非传统课程日”,这是学校的特色主题课程。这一天,学生可以不用按照课程表上课,而是根据主题,进行一天的主题式学习。“在我们学校,活动就是课程,多学科知识渗透到活动过程中,这是一种深度融合。”学校级部主任、全课程负责人杨艳霞这样说。
“我们给孩子创设真实场景,让很多枯燥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杨艳霞表示,“学校的每个校园节日都是经过老师们多次沟通,根据课程、季节、校园特色,从活动策划到活动实施再到活动评价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年终评价时,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一个部分,活动参与度、活动参与情况甚至是习惯养成情况,都要作为我们多元评价的一个部分,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更为人性化,更贴合学生发展实际。”
“学习需要体验,而传统教学往往局限在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今后用到的知识是割裂的。”学校教务主任董矛说,在很多学校,活动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在山大辅仁学校,活动变成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即课程,在一个主题活动中,不仅包含多学科知识,德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的是全景式教育生活而非单纯的课本教育。”董矛说。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赵勇强调,在学校这个生命场域中,个体以多种方式与周围世界产生关系,与学生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都应当作为育人要素与手段。
换言之,要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熏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能成为孩子成长所需的养分,在经历中成长。因此,课程不是单纯地学知,活动也属于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多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让学生发生真实性学习。
据了解,在山大辅仁学校,全科教学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一种教育“思维”,每一位老师都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语文老师需要有美术功底,体育老师需要有科学思维……多学科渗透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发展的本质需要。因此,你会发现,山大辅仁学校与很多学校不同,这里的集体备课都是各学科老师一起研讨,在教研中随时碰撞、及时补充,并通过多种课程方式呈现给学生。
“我们经常把自己的课程比作‘西红柿炒鸡蛋’,只有各种滋味融合在一起,才是一盘好吃的菜。”董矛表示,全科教学体系就是把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将学知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从而助力学生发展。 (记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