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山东大学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扎根齐鲁大地办大学的具体实践中,她立足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向外输出山大经验、山大智慧,持续影响着这片有着近1亿人口的土地,在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中,频频奏出发展最强音,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等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程,推进乡村记忆、历史文化展示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说山东文化遗产,首先就离不开山大考古。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与文博学系主任郎剑锋副教授近期正在淄博张店小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主体属于后李文化时期,距今8300-7400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山大考古建系数十年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田野考古工作,这些年,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已遍布全国,数量多达60多处,其中6项获得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项获得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在山东大学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曾轰动一时的丁公刻字陶片、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和精美的“龙蟠凤舞”邿国青铜方壶等近3万件文物。它们之中除少量是社会文物爱好者捐赠外,全部由考古系师生发掘出土。
山东大学厚植齐鲁大地,历来高度重视齐文化特别是齐文化考古和齐地考古研究。考古系先后发掘了邹平丁公遗址、济南大辛庄遗址、长清仙人台遗址、新泰西南关窑址等遗址,后者出土了大量田齐陶文。这些遗址对于构建先齐和齐文化的文化谱系,揭示齐文化的面貌和特点,保护、利用与传承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前几年高青陈庄遗址发现,因高等级墓葬特别是带有“齐公”字样铭文的发现,表明该遗址对探讨齐文化的起源、齐国早期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契机,山东大学与高青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成立“山东大学齐文化考古研究实践基地”,并于2016年上半年对位于高城镇的狄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郎剑锋说:“依托学院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学科,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成立齐文化研究院,下一步将立足这个更高的平台,围绕齐文化研究开展更多工作。”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了要求。历史文化学院顺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实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师资力量,获得“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多名教师获评“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承担《济南大辛庄遗址蝎子沟周边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邹平丁公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济南大辛庄遗址公园设计》等多项规划设计项目,真正实现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统一,大大提升了考古学科服务社会、服务山东的水平和能力。

2015年,山东大学参与承办了有“史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来自全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史学专家和学界精英汇聚齐鲁大地,创造了到会人数之最、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之最和青年学者参会之最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创新性地在济南、青岛、淄博、济宁、泰安、聊城举办六个卫星会议,主题分别为比较视野下的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青岛的城市化与国际化、蹴鞠与齐文化、儒家文明与孔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球视野下的泰山文化、运河文化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与当地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相关性,为增强齐鲁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保护利用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说:“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山东如何把国家级以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对文化进行细腻挖掘,挖掘其历史源流、价值体系以及地方化表现。”

近年来,民俗学团队承担了《寿光卤水制盐技艺挖掘整理与“世界海盐之都”的文化培育》项目,制作国家级申遗标准文本,使其在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承担了《古贝春酒业文化研究》项目,制作省级申遗标准文本,使其在2015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承担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述史调查与数字化采编》项目,对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潍坊嵌银髹漆、潍坊刺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数据库系统。

“服务山东,我们一方面要用山东的文化资源向山东老百姓展示民俗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以山东文化向全国、向世界展示其魅力。”下一步,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拟全面实施《山东百村历史与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山东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目前已经启动,并形成了初步基础。
山大的力量,一直在传递
刚刚过去的11月,来自山大附中的1800余名中学生齐聚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开展了山东大学2017年秋季校园体验月活动。作为山东大学教育拓展十大品牌活动之一的中学生校园体验活动,已经举办了13年之久,万余名山东中学生由此得以近距离感知山大文化。类似于这样的山大影响、山大力量、山大与山东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来往于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校内外师生络绎不绝,山东大学附属基础教育在山东已经成为品牌,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促成了中外50多对友好学校合作关系,全国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班、骨干培训班等把山大育人模式推广到全国……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校训石上的办学宗旨时刻彰显着这所大学的气度与底蕴。聚焦山东、服务山东,身处齐鲁大地的山大,既有这样的实力与根基,更有这样的自觉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