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如何取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跑权,是中国制造业一直致力攻克的问题。而作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山东智造”跃升,也是山东省一直绰力解决的问题。2017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如何推动制造业发展,如“积极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广”,等等。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省的一项大工程,在这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山东大学与山东省同心同向,吹响了“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山东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扎根齐鲁大地就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号角,依托自身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培育新动能、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军民融合引领经济发展、探索“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平台建设、以人才支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等各方面持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大众网联合山东大学共同推出《山东大学服务智造山东系列报道》,聚焦山东大学在服务“智造山东”中的行动与贡献,以飨读者。
在服务山东的进程中,山东大学积极搭建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平台,如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山东大学在如何搭建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山东与世界的高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2015年7月,山东大学与济南市、山东省科技厅共同搭建了一个将本校科研成果向应用前沿推进、与兄弟科研院所联袂服务山东的重要平台——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工研院致力于成为助推济南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面向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需求,努力整合四种资源——高校院所、海外研发、军民融合、知名企业,依托多个载体——科研孵化基地、产业发展基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及专业化园区等,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应用—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通道打通,积极构建一个“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

成立两年来,工研院通过开展定期项目路演、专题项目对接方式,已促成高端半导体光器件与光模块、智能测速等3项成果转化项目共计5000万元的投资。围绕坚持产业化方向、推动技术转移、落地大项目的工作导向,工研院先后调研30余个技术团队、研讨50余项技术成果,目前,工研院首批五个协同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两极温域”节能隔热材料产业化项目、不良地质超前探测产业化项目、高端半导体激光器芯片与模块产业化项目、超宽禁带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五项产业化项目也已完成签约。

依托工研院平台,山东大学、济南高新区、工研院基金三方联动,采用人才引进+产业配套服务+金融支持的组合拳模式,成功引进山大校友、诺丁汉大学章雅平教授的高端半导体光器件与光模块项目,曼彻斯特大学张之超研究员的智能测速项目落地济南。其中,高端半导体可调激光器芯片项目被评为2016年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填补了我国在商用高端光电子芯片领域的空白,让中国拥有了高端光电子“中国芯”。目前,依托该项目成立的山东中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中科院半导体所、中国联通、海信等多家客户。2018年,工研院计划培育5-10个协同创新中心,落地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吸引一批高端人才集聚,持续不断地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在如何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服务山东方面,山东大学积极探索“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推广”全链条式国际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山东大学与青岛市共建中美大学国际科技创新园,包括国际产业园、国际研发园和国际创投基金三个部分,打造研发、产业和基金三位一体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山东大学将借助中美创新园平台,将世界领先的成熟项目引入园区进行科研孵化、落地培育以及市场转化,推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国际化进程。自2015年以来,山东大学分别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签署了在中美创新园合作的备忘录,并就与莱斯大学在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的合作,以及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生物设计领域的合作达成实质性共识。据估计,中美创新园的建设过程中,将孵化和引进中美合作项目以及高水平创客项目达到100个以上,转化和投资项目将达到150个以上,引进20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项目,预计年产值将达到90余亿元,吸引科技企业数百家。(文/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