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尝试更具普遍性的哲学探究活动

发布时间:2018-01-10 21:03:03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清俐

  刚迈入不惑年纪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治国,2016年入选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从他发表的学术成果主题来看,包括中哲、西哲、马哲、宗教学等,涉及了哲学的不同分支领域。他希望能打通学科屏障和话语壁垒,实践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学创造活动。

  学术研究要迎难而上

  陈治国从少年时期就萌生了对哲学的热爱。本科就读行政管理专业的同时,修习了一些哲学专业课程,这让陈治国对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治国提到,哲学对他的吸引力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哲学的研究内容来说,它主要涉及存在、知识、自由意志、意识、语言等议题,作为世界上最普遍而深刻的难题,哲学是一种追寻智慧的探险活动;从哲学活动的展开方式来说,它鼓舞着一种学思互动的探究进路,是在与伟大思想对话基础上的更新和再思;从哲学研究的可能效应来说,它是“为己之学”与“为他之学”的统一,既有直接的自我效应,也有丰实的社会效应。

  从陈治国发表的学术成果来看,他常致力于主流学术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或重大问题。他说,尽管那些基本的、重大的学术议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很难有突破或创新。但他的心得体会是,青年学者可以适当尝试“迎难而上”,这种训练对于青年学者学术视野的开阔、学术敏感力的养成以及学术领域的可能拓展,有更大的促进和助益作用。

  探索中西比较哲学模式

  陈治国说起自己探索的学术领域时,侃侃而谈。他对记者说,目前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现象学与诠释学、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尤其是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哲学为重心的现象学与诠释学研究,中西古典哲学的对话性比较研究,诠释学与儒学经典诠释学研究。

  在会通不同哲学分支领域的研究方面,陈治国从研究方法入手,积累了不少心得。他主要采用的研究进路包括文本分析或理性重建研究、跨领域或交叉性研究,以及对话性比较研究。

  中西比较哲学应如何“比较”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的难题,“以西释中”、“以中克西”或“以中拒西”,不同的比较研究模式引发了很多争论。陈治国的研究涉及中西比较哲学的很多课题,他提出了一种“以中为主,中西双向互诠”的比较进路,在中国哲学界发生的中西比较哲学在根本上属于一种中国哲学研究。陈治国介绍,“以中为主”是指以中国人的基本生活经验和哲学经验为基础,提炼哲学重要问题,以中国传统经典语言和现代生活语言为土壤培育哲学核心概念与范畴,以现代人可理解、可交流的方式论述哲学基本观念和结构。“中西互诠”通过共同关切的问题,将中西哲学各自传统中的相关性观念与理论识别并聚合起来,在比较中考察它们的论据和理由以及基本预设,注意吸纳异质性的思想经验,对中国哲学经典展开新的理解、发展乃至突破。

  不断探究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尽管哲学有中哲、西哲、马哲等多个二级分支学科,不同分支学科往往各有其核心问题、话语方式、研究模式等,但陈治国坦言,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拘泥于某一个哲学分支学科之中。“如果我们从事的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学创造活动,不同学科之间就需要沟通和交流,在学术话语表述和运用方面有一定共识。”在他看来,富有创造性的哲学探究不应该过于强调专业界限或领域区隔,而是更多地以哲学问题为引线,以多专业、多领域的思想成果为资源,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而这种尝试需要学者能够适当跨越学科屏障和话语壁垒。

  谈起哲学对自身的影响,个体的生活经验在陈治国看来仿佛就是一种哲学的修行。在诸多现实社会事务中学者的角色如何扮演,这是不少学者面临的困扰。如何统一学术研究的理想世界与平凡的生活世界?陈治国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哲学研究中感悟。他将其理解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或理论生活与实践生活之间的张力。这不仅是现实难题,也是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议题。“一方面,作为真理或智慧的追寻者,我们需要闲暇、自由,与日常俗务保持足够距离;另一方面,作为活生生的、有限的个体,这种追寻又是在现实生活世界展开,这种在世性必然要求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他说,如何在理论生活与实践生活之间维持一种平衡,是重大而现实的挑战。

  记者 张清俐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