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 正文

马广海:阶层分化促使阶层意识凸显

发布时间:2013-06-0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发轫于经济领域的社会转型,深刻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尤为显著。简单地说,社会转型催生了我国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使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产生了重要的重组和变迁。它不仅涉及到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还关乎到整个社会的整合与形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客观的社会阶层分化状况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主观意识当中。

  阶层存在意识空前清晰

  改革开放以来,客观上的阶层分化现象是如何被人们所认知的呢?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阶层存在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而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明显地甚至是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阶层存在意识被迅速强化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我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只有0.281,处于一个比较平均的状态,整个90年代基尼系数呈逐步攀升之势,到了2002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已达到了0.458。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称,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急剧拉大,基尼系数已接近0.5的高压线,达到了0.496公认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水平。

  经济差距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无论对社会分层标准持有什么样的观点,经济指标从来都是不能被忽视的。因此,在一个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社会中,人们必然会强烈地感受到阶层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富差距现象是阶层分化最集中的表征。有鉴于此,我们也通过考察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知问题,对人们的阶层存在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怎么样?”时,在接受调查的城镇居民中,有55.3%的人认为目前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有44.7%的人认为目前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40.9%的人认为目前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54.5%的人认为目前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虽然调查对象的选取范围仅限于山东省的部分地区,但我们仍然有理由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存在。

  在实地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人们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基于经济差别的社会阶层观念。人们从财富的多寡、是否具有健全完善的福利保障等角度,对当前的社会阶层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另外,访谈资料还显示,受访者普遍体验到了人群之间在经济收入、权利、受人尊敬的程度以及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目前阶层分化愈演愈烈的趋势,同时也能较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位置。总之,人们已经具有了明确的阶层存在意识。

  有意思的是,在访谈题目中,我们使用过“阶级”和“阶层”两个说法,访谈对象普遍认为“阶级”和“阶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受访者无一例外地认为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阶层”,但多数受访者认为不存在“阶级”。理由是他们认为“阶级”具有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含义,并且处于不同阶级的群体是明显对立的,不适用于描述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但人们对于“阶层”的存在却有着深切的感受。被访者这种对于两个概念进行的类似于学理上的区分,一方面说明这与我们几十年的“阶级教育”有关,人们普遍把阶级与阶级压迫和剥削联系在一起,只有少数受访者认为阶级和阶层实际是一个意思;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人们对于当前社会矛盾性质的判断,也就是说,许多人并不认为我们的社会处于你死我活的阶级压迫或阶级冲突之中。应该说,这既是对于当前社会阶层现象的一种客观判断,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心态反应。

  公众对社会阶层分化有二重性评价

  鉴于我国越来越悬殊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催生和引发阶层分化的主要力量,也由于阶层分化或社会分层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仍然通过人们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评价,考察了人们在阶层分化问题上的情感和情绪反应。

  许多研究都已证明,贫富差距的产生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从总体上来说是被人们认可的。本研究的实地访谈发现,被访者对“您认为社会应不应该存在收入差距和社会分层?”的回答全都是肯定的。这就是说,目前很少有人还顽固地坚持着不现实的“人人平等”的空想,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或者阶层差别的现实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了。访谈资料显示,人们对于贫富差距或阶层分化的肯定是基于以下一些重要的社会原则的:

  1.社会公正原则。下面的回答体现了一种强调社会公正的原则,主要理由是反对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被访者:我觉着社会上应该有贫富差距,人本来就不一样嘛。过去的大锅饭是不对的,应该多劳多得,大锅饭是平均主义,多干少干一个样,人们没有积极性。如果大家都一样,对那些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也不公平,所以应该有差距。

  2.能力差异原则。下面的回答强调了人的能力有不同,所以收入应该不同。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基于社会公正原则的回答。虽然语气中透露出些许无奈,但还是认为有本事的人就应该多赚钱。

  被访者:这个贫富差距嘛,人的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天生就脑子灵活,有能力,有的人天生就不行。人家老板的能力就是强,不服不行。人家老板就是有本事,老板看问题的眼光和我们这些打工的眼光就是不一样。人家老板一年赚几十万、几百万,咱也不用眼红,咱没当老板的本事。

  3.宿命论原则。“认命”似乎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处世原则。把人的贫穷与富裕、社会地位的高与低看成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这其实是很多人对于社会分层问题的看法。不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不论职业上的差别,这种看法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社会阶层之中。

  被访者: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认为人就得认命,当多大官,发多大财,吃哪碗饭,住什么房子,都是命中注定。光有能力没用,还要有机会,这机会就不是人人都能赶得上的。你看人家某某某(他举了一个领导的例子),人家就是命好。怎么他就赶上了,别人就不行呢?比他能力强的人多得是呀,就是人家命好。还有那些发财的,同样是做生意,有人赚,有人赔,这也是命。用不着羡慕,也不用嫉妒,命该如此,谁也没办法。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这种宿命论原则在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下层或底层群体成员中更为普遍,我们访谈的许多贫困农民,都表达出了这样一种对于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层现象的“宽容”。(以上回答的访谈问题都是:您认为社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是合理的吗?为什么?)

  然而,人们在肯定和承认我们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的同时,对于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的程度、阶层分化的原因等却持有明显的否定态度,尤其是对于催生这些社会差距的原因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换言之,人们不是完全不能接受贫富差距或社会阶层分化的存在,而是难以接受造成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不合理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有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不是根本问题,但要看人们是怎样成为富人或穷人的以及人们是怎样被阶层化的。

  以收入为例来考察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哪些人应该有较高的收入?哪些人应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现实又是哪些人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的期望与无奈。当问到“您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哪些人应该获得高收入?”时,有65.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技术专长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58.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在9个选项中以上选择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二位。

  然而,当问到“您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哪些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时,在给定的9个选项中,认为“当官的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排第一位(占59.8%);认为“有社会关系的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排第二位(占46.2%);认为“家庭背景硬的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排第三位(44.9%),排第四位的是“有资产的人”(占40.5%);“有技术专长的人”和“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分别排在第五、第六位(占40.2%和29.1%)。考虑到“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硬”其实也主要指的是权力因素,可以说,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在收入分配领域“权力”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被调查者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果。在回答“近十年来哪个群体获得利益最多?”这一问题时,民众普遍认为“党政干部”或“当官的人”是获益最大的群体。被调查者对这个选项的选择比例甚至远远超过了私营企业老板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这就是说,人们认为阶层分化的最重要的催生要素是权力,而不是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是技术专长,是文化知识,是吃苦耐劳,等等。由此,人们也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我们社会的权力体系。

  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社会的阶层分化问题,应该说人们是有着充分理性认识的,并不一概地反对和否定社会阶层或贫富差距的存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种虚幻的社会平等观已被抛弃。但是,人们对于阶层分化过程中由权力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则持有明显的否定不满情绪。

  消极愤懑情绪不容忽视

  处在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人们,在当前的阶层分化状况下有什么不同的情绪反应呢?本研究发现,在我们社会的“相对下层”群体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消极愤懑情绪。“相对下层”是指相对于社会的高层或较高层而言的,如果以陆学艺的中国社会“十大阶层”为标准,“相对下层”基本上是处在第四层到第七层之间的各社会群体。这个区间包括着社会的中层及中下层的诸多社会阶层。所谓相对下层的普遍愤懑情绪,指的是这些阶层成员对于由社会的阶层分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所持有的批判性态度,其表现方式通常是并非激烈的愤懑,类似于进行“抱打不平”式的评论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本研究的实地访谈的对象,大多数属于我们所定义的“相对下层”群体。访谈资料显示,他们对于“权力寻租”、“权力干预”、“钱权交易”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十分反感,表现出了明显的愤懑。当谈到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他们的回答是:“会有愤怒的情绪,想摆平它,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很无奈,平民没有办法”、“平常心,管好自己就好了,社会这个范围,不是自己掌控得了的”,等等。这种“愤怒”加“无奈”的心态正是这些群体愤懑情绪的典型表现。这些阶层中之所以存在如此明显的不满情绪,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些阶层中的一部分群体,特别是那些接近于中层的群体,所处的社会位置容易使他们以上层群体作为参照群体,从而极易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这些阶层或者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群体的生活,或者对他们的状况有较多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当和上层群体比较其在付出和获得方面的差距时,会体验到较强烈的相对被剥夺感。

  其次,这些群体还经常成为被误解的对象,甚至成为“仇富心态”的替罪羊。特别是那些中层或者接近中层的群体,在社会下层和底层群体看来,他们就是富裕阶层的代表,个别对社会、对富人持有敌视态度的人会把他们作为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处在这种比下虽有余但比上不足,而且经常被“误打”、“误伤”的处境中,这些阶层对于当前的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产生种种消极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必须承认,这些阶层对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的愤懑,与这些阶层普遍具有的较强的社会批判能力有关。这些阶层中多数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许多研究都发现,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对社会不平等持有更加明显的不满或批评态度。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地位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社会上层的还是少数,大多数是在社会的中层甚至中下层。随着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状况的加剧,相当一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径直沦入了社会下层或底层群体。他们对于阶层分化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更为关注、更为敏感,也更愿意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因此,这些阶层成员的不满情绪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http://www.qstheory.cn/sh/shjs/201306/t20130607_238195.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