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第10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征程中,我市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巾帼英雄,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光辉形象。连日来,记者走进她们中间,倾听她们的故事……
市立医院急诊科、ICU主任郑艳杰

郑艳杰正在为病人做诊断。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早上8时,从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市立医院急诊科、ICU主任郑艳杰就没停下工作的脚步。走进办公室,穿上白大褂,她利索地做好准备,迅速投入工作。
“今天感觉怎么样,喘气费事不?”在病房里,郑艳杰耐心询问着患者于振明(化名)的病情,并带上听诊器对其进行检查。检查完后,她又要来于振明的X光片认真研究。“挺好的,恢复得不错,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郑艳杰一边鼓励于振明,一边给他盖好被子。
“郑医生真是神医呀!”看到记者,于振明不停地夸着郑艳杰。原来,几个月前于振明因患重症肺炎住院,刚来医院时,他的病情很严重,甚至有咳血现象,身体虚弱得只能卧床。经过郑艳杰的精心治疗,于振明的病情很快好转,现在已经能够坐起来,再过几天就能痊愈了。
检查完一间病房,郑艳杰又带领医护人员走进下一间病房。在听说昨晚刚住进一名患重感冒的女孩玉玉后,郑艳杰径直走向玉玉的病床。她先询问了一下玉玉的感受,然后转过身去向责任护士了解玉玉的情况:体温、血压、血氧……一连串的问题无不显示出她对病人的关怀。
“现在急诊科病房共有40多名病人,每一名都要认真详细地检查。”郑艳杰走起路来总是步履匆匆,她告诉记者,时间浪费不得,要多留给病人。
时间留给了病人,郑艳杰留给家人的时间就寥寥无几了。“工作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陪女儿。别人问她妈妈去哪了,她就说妈妈去打针了,她从小就对医生有一种抵抗心理。”每当提起自己的女儿,郑艳杰都感觉亏欠她太多。
从事急诊工作13年,不仅风险大,而且非常辛苦。“我的家就在医院附近,步行用不了多长时间,但我每天还是要开车上班,因为开车能更快点。急诊工作就是这样,要时刻跑在抢救的最前线,时刻做好战斗准备。”郑艳杰告诉记者,加班到半夜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一晚上甚至要来回医院四次。
“我以前学的是心血管方面的专业,后来转到急诊科,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急诊这份工作。急诊是‘救命通道’,每次把病人从危险中抢救回来,那种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对郑艳杰来说,急诊工作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神圣的信仰。
11时许,1号楼急诊科这边的工作终于忙完了。下午,郑艳杰还要去6号楼ICU病房检查。每天,就这样在1号楼与6号楼之间来回奔波,郑艳杰却始终精力充沛,从无怨言,坚定地守护在生命的最前线。
看守所民警叶明珠

叶明珠正在与在押人员谈心。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今天是来的第七天了吧,我看你已经平静了不少。说真的,你多幸福啊,有个爱你的老公,有个疼你的婆婆,他们喜欢你的善良,都等着你出去后好好过日子呢……”3月4日上午,在威海市看守所第一监区的走廊里,看守所一中队副中队长叶明珠正在对在押人员刘雯(化名)进行心理疏导。这是叶明珠一天工作的开始。
对于叶明珠来说,与在押人员谈话是每天工作的其中一项,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却让刘雯泪流满面。7天前,因吸毒被未婚夫“送”进看守所的刘雯哭闹不止,叶明珠感受到她内心的自暴自弃和对未来生活的绝望,在每天的谈话时间,叶明珠让刘雯倾诉所想所感,逐渐敞开心扉。
“其实很多犯人都是非常善良的,倾听她们,发现她们身上最希望被人认可的地方,帮助她们找到生活的希望,这样比单向的教导要好得多。”叶明珠的脸上总是带着向阳花般的温暖微笑。
与刘雯谈过话,叶明珠走进刘雯所在的收押室,开始集体谈话。“不要以为进了看守所就放弃自己,这里不仅仅是约束的地方,更是让你们反思自己和改变自己的地方。多想想自己珍惜的东西,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别放弃,外面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说到这,有些在押人员偷偷地抹起了眼泪。
“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在收押室的一个角落里,叶明珠看到了在押人员张其(化名)。前些天张其被判了10年,宣判之后她的情绪就很不稳定,有自杀的倾向。这些日子,叶明珠每天都要与张其谈话,从生活上关心她,倾听她内心真实的声音。“许多身患重病的人多么想活下去啊,你身体这么健康,还有家人在等着你,你不要对人生绝望。”叶明珠对她现在的状态十分担心,每天都要不断地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渐渐地,张其平静了许多。
临近中午,一名安徽籍在押人员换上了便装,叶明珠按规定给她做过检查后,她就要离开看守所了。“出去以后要珍惜自由的生活,希望是最后一次在这里见到你。”叶明珠开起了玩笑。“叶警官,你放心吧,无论啥时候我都不会再做违法的事了,我会好好过日子。”每当听到在押人员真心悔过,叶明珠就感到分外开心。
叶明珠每天都要与在押人员谈话,最多时能有十多次。作为基层的一名管教民警,叶明珠用她的柔情之光照亮了高墙内的每个角落。
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副教授梅俊学

梅俊学正在为学生讲解蜈蚣藻生长特征。 本报记者 王彦博 摄
3月2日本是周末,但51岁的梅俊学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初春的阳光很温和,但室内还是有些阴冷,她穿上实验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前一天梅俊学已和养殖场的工人联系好,今天一早工人从海里取了蜈蚣藻样品就送来了。梅俊学从水池里捞出海藻,捧在手里仔细地观察它的生长情况。“这些黑色的小斑点是孢子囊,说明蜈蚣藻要繁殖了,这些大黑点是死掉的植物细胞。”梅俊学笑着对两个帮忙做实验的助理说。
随后,梅俊学将海藻平铺在实验台上,用直尺小心地测量长度,在本子上记录着。紧接着,切取一小片海藻,放在载玻片上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海藻的生长状况。“你们快来看,看它多美啊。”做科研时,梅俊学像个孩子一样可爱快乐。
“蜈蚣藻是红藻中的一种,主要用来提取琼胶和卡拉胶,且藻胶含量非常高。我国用于生产琼胶和卡拉胶的海藻原料缺口很大,80%以上的海藻原料要依赖进口。”梅俊学提着一串养殖中的蜈蚣藻对学生说:“蜈蚣藻有很强的营养繁殖能力,只要从藻体上切取一小片就可以养殖,其营养枝在适合的条件下每天生长速度可以达到50%以上。”说起蜈蚣藻,梅俊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那些褐色的植物在她手里仿佛宝贝一样。
通过梅俊学的介绍,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上还没能实现人工养殖蜈蚣藻,梅俊学正是要突破这一技术难关。“人工养殖海藻的关键技术,一是优质的藻种,二是适当的育苗方法,三是适合的养殖条件。”梅俊学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从自然种群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的野生藻株,用无性繁殖的方法保留下来,作为养殖品系。
自2006年从新西兰留学回国后,梅俊学一直致力于藻类的研究。本着对科研的热爱,她每天都会在实验室里待一段时间,有时候还要亲自出海捞取海藻样本,选取实验海区。“现在海里的资源被人们过度利用,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这个研究就是要增加经济藻类养殖,既保护了野生资源,也给咱们威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梅俊学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建设投产后2016年预计规模将达7000亩水面,年产新鲜蜈蚣藻10500吨,年产值将达5250万元。
孝心养老院负责人郑赟

郑赟正在为老人刮胡子。 本报记者 王彦博 摄
天刚蒙蒙亮,看了一眼墙上的钟,孝心养老院负责人郑赟就从床上爬起来。
5时,郑赟挨个走进老人们的房间,用提前备好的温水给老人们擦拭身体。“爷爷,昨晚睡得好吗?乖,不要乱动,帮你擦完了我们就开饭。”郑赟一边仔细地给老人擦着身体,一边跟老人聊着天。
1个半小时后,郑赟终于完成了所有老人的清洁工作。接着做饭、喂饭,不厌其烦地伺候着老人们……
“对待老人,不用心肯定不行。”郑赟说。82岁的苗宝忠是孝心养老院接收的第一位老人,也是最难伺候的一位。“刚开始喂饭的时候,他经常把碗打翻在地,趁你拾碗的时候,又用脚把你踹倒,打骂更是经常的事情。”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苗宝忠常常半夜不睡觉,故意顺着床边滑到地上,折腾得全院人都不安宁。每次,郑赟都要把180斤的他艰难地从地上扶到床上……但郑赟知道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如今精神状况不好,从不跟他计较,精心照顾之余,一声声发自内心的“爷爷”叫得亲亲热热。神志清醒的时候,苗宝忠不止一次地拉着郑赟流眼泪:“你是个好人。有你照顾我的晚年,我死而无憾!”
孝心敬老院里住着6位老人,基本都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身边片刻不能离人。“没有老人就没有今天的我。”郑赟告诉记者,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正是老人们的无私帮助让自己得以在威海立足。
2007年,郑赟先后经历了丧母、离异等诸多变故,只身一人来到威海,游走于人才市场,急于谋生的她找到了一家康复器械店的工作。正是在这里,郑赟感受到很多老人的孤独:许多“空巢”老人,远离工作繁忙的儿女,难免寂寞孤独,久郁成病。因此对于这里的老人,郑赟总是尽心照顾,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
日子一长,老人们了解到郑赟的遭遇后,纷纷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退休金,帮助郑赟偿还了房款。从那时起,郑赟的心头就萌生出建敬老院的念头。
去年7月的一天,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国家扶持私人养老院的政策时,不禁欣喜若狂。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孝心养老院手续获得批准。在走访了69处房产后,郑赟终于在环翠楼街道办事处同德社区找到了一处合适的房源,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孝心之旅。
自去年8月28日成立以来,孝心敬老院累计接纳老人10人次。“我不是模范,也不想当模范,我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的后半生就献给这些老人了。”郑赟笑着告诉记者。
(记者 勇庆威 连涛 实习生 曹森 李晓佳)
http://www.whnews.cn/news/node/2014-03/07/content_5956619_al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