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1世纪充满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们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积极作用。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及儒家思想究竟处于何种地位?为什么它在时隔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有何意义?3月3日,本栏目特约主持人、文化学者张志甫就相关问题对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光裕进行了深入访谈。
主持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什么影响?
刘光裕:在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成为国人精神与信仰的文化支撑。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中和之道,造就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从而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儒家思想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理论思维的阐发及为学治国的方法、经验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并对韩国、日本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名列第一。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
与道家、佛家等其他学派相比,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提倡“入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相比一些学派的消极避世,无为清静,儒家学派勇于担当“平治天下”之重责,无疑值得充分肯定。试想,如果大家都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悠然自得,那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如何得以实现?
儒家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生命,更关心家国政治。在一个不利于个体生命成德成圣的政治环境中,儒家心性之学所追求的生命价值与道德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至少要受到许多压抑与委屈。这就是孔子强调必须先克己复礼(改变政治),然后才能天下归仁(实现生命价值)的原因。孔子的政治学说就是围绕“君权”提出来的。有别于殷商时期“问鬼神不问苍生”的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君权”,孔子的“君权”思想已脱离了原始宗教。统治者没有了神的庇佑,从天上降落到人间,于是他必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此巩固政权。
从历史层面来讲,儒家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一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在之后两千多年里应用于中国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主持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奠定了其统治地位。直到今天,日常生活中人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儒家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儒家思想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刘光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派,尚未居主导地位。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它还遭遇了焚书坑儒这一灭顶之灾。但它并没有就此退出中国历史文化舞台,相反,它浴火重生,并在孔子逝世345年后于汉武帝时期战胜了主要对手——法家和道家,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年。如此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从何而来?我个人认为,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其人文思想、政治学说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而不同”。正是这一理念,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不竭之内在动力。
孔门儒家的自由精神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具体说,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儒家内部,允许分门立派;其二,在儒家外部,能与反对自己的异端和平共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所谓“《春秋》分为五”,指《春秋》有五家传记:《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所谓“《诗》分为四”,指《诗经》有四家传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一家传记代表对经文的一种解释。“《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就说明当时儒家经学门派之多。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成员有自立门户的自由,儒家师生间可质问疑谊,各持己见。
先秦儒家一贯善待思想领域的异端,并与异端和平共处。例如,墨子本是孔子弟子,后来创立与儒家针锋相对的墨家,率领墨家弟子公开反对儒家。李悝,本是子夏弟子、孔子再传弟子,后来著《法经》,创建了与儒家势不两立的法家。战国后期的韩非,本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弟子,后来成为法家名人,不断抨击儒家。墨子、李悝、韩非都出自孔门儒家,又都离开儒家,公开反对儒家,抨击孔子,成为儒家名副其实的异端。在思想原则问题上,儒家与他们各不相让;但与此同时,又与他们和平共处,坚持不以暴力相向。
孔子将“和而不同”上升为道德标准,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尊重不同意见并善待异端,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自由讨论,由此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因此,先秦儒家从来都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与此同时,通过自由讨论,儒家不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其中包括从自己的对立面吸取营养(如《易传》有道家思想,《荀子》有法家思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故而迅速发展壮大。
孔子以后,儒家思想本身也在历史文化进程中不断更新、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虽保存了早期儒学的精华,但已经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的一些思想,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之后,程朱理学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本身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理念,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主持人: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孔子和儒家思想,期望通过儒家思想找寻解决途径。在此背景下,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有何意义?
刘光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圣前贤留给人类最丰厚的精神遗产。
从世界的层面看,在当前多元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亟须通过开展文明对话来化解东西方文明隔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应秉承的态度,在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与此同时,“和而不同”也是消解民族宗教矛盾、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有效途径。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凝聚力,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从政治上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政、民本等治国理念,对于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其次,儒家思想也体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中。比如,我们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业率的下限和通货膨胀的上限要达到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也即黑格尔讲的“度”。
第三,从文化的角度看,只有继续发扬儒家学派强调自由讨论、和而不同的传统,才能在文化艺术领域多角度、大范围推陈出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从而创造出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四,从思想道德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正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儒家为主干,以佛、道为辅助,曾为保持民族凝聚力作出深远贡献,并内化成为百姓日用之道。“察业识莫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主持人:追溯历史,批孔反儒和尊孔护儒的思想论争时有发生。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刘光裕:应该说,自儒家思想诞生伊始,批判的声音几乎没间断过。从早期道家、法家公开反对孔子、抨击儒家思想开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五四运动时“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批林批孔”,孔子和儒家思想备受质疑。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批孔反儒也有其发生的社会因素。以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例,这是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一批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执着与热情,急于寻求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他们接触了现代民主与科学思想,认为正是长期被用来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强大,由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经过这些年的争论,尽管分歧仍然存在,但人们在总体上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修身、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论述是相当精辟的,对中华民族深层性格及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批孔也好,尊孔也罢,“忠孝节义”一直是中国人民笃行的价值观。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显然是极端片面的。然而,认为儒家思想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这也是非理性的。在今天看来,儒家思想也确有其唯心、保守的地方。孔子生活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他的思想、观点必然烙上他那个时代的印记,必然存在阶级、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我们不应以今天的立场、观点去苛求古人,也不能要求他提出现代社会才有的“民主”“科学”和“法制”等观点,更不能指望能从中找寻到解决当代各种问题的现成的济世良方。
正确认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客观分析、评价,不能带有主观情绪。其次,要多读中国文化“元典”,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要想真正地理解儒家思想,必须先走进儒家思想。特别要强调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只有《论语》、《孔子家语》,《大学》、《中庸》、《周易》、《春秋》等都是全面理解儒家思想所需阅读的重要典籍。此外,不少学者将儒家思想与国外思想相比较,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比较一定要实事求是,切不可用欧洲标准来衡量儒家思想。
身处21世纪的我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儒家思想及其开山祖师孔子的再认识,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还与未来世界的走向息息相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造性转化,儒家思想在当下和未来一定会逐渐拂去历史的尘霾,为各国人民所了解、赞赏,一定会为人类未来的精神家园增添新的营养和活力。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孟 娟 记录整理)
http://news.idoican.com.cn/zgwenhuab/html/2014-03/07/content_510474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