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 正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14-03-14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本栏目特约主持人、文化学者张志甫就此问题对山东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徐经泽进行了访谈。

  徐经泽:

     1926年生,安徽巢湖人,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政治系、社会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民俗研究》杂志社社长。出版《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学中国化》及诗集《浮生摭零》等专著。

  主持人: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应该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徐经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成为被瓜分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少仁人志士苦苦求索,但宥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均未解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找到了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根本变化。

  为什么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现代化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又是革命的,它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

  最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事实证明,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最终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主持人: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徐经泽:事实上,学术界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既然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它在产生的过程中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价值的因素。今天我们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一个国家得以传播,必须穿上其民族的外衣。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不仅要符合中国实际,还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不少青年学者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时,未能很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谛,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水火不容,认为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必须消灭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应该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简单且粗暴的,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最先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人,是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他很早就意识到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危害,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 命运动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1941年,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毛泽东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正因为毛泽东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了有机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主持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众多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

     徐经泽:作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传统,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异质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具有内在共通性。

     比如,在社会理想方面,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憧憬自由、平等、和谐的太平盛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提出“大同”的社会理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子》中也描述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太平盛世这一社会理想最诗意化的表达,莫过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虽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社会理想带有明显的空想、主观成分,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本质不同,但马克思主义主张推翻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统治,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在追求目标上又不无相通之处。

     又比如,伟大的中华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索,认识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构成的,而且正是这两个对立面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史前时代伏羲画八卦的传说中,就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宇宙间事物普遍具有的相反的两个方面。《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把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根源和根本规律。《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事物不仅有阴、阳两个方面,而且对立的阴阳二气可以在相互作用中达到“和”的境界。由此,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可以说,阴阳学说既显示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民族特色,又显示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相通性。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世界起源说、社会历史观及内在精神等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正是这些共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并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主持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

     徐经泽:毫无疑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根本要求和根本特征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又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珍贵的遗产。”

     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而不断,这本身就说明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积淀已经渗透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髓中,就像我们生来就是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我们不能丢,也丢不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先进、合理的成分,又确有其唯心、保守的地方。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写道:“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也许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它们还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如“德主刑辅”思想、经学传统中“述而不作”思想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我个人认为,衡量某一思想是先进还是落后,还是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要允许充分的自由讨论。

     然而,仅有继承是不够的,因为继承并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充实、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方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换言之,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策划 孟娟 记录整理)

http://news.idoican.com.cn/zgwenhuab/html/2014-03/14/content_5108682.htm?div=-1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