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中法诺奖得主山大对话 莫言:文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发布时间:2014-12-1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2.jpg\'

12月16日,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山东大学对话(朱津明摄)。

\'3.jpg\'

12月16日,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为莫言颁发主讲纪念牌(朱津明摄)。

\'4.jpg\'

12月16日,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为勒·克莱齐奥颁发主讲纪念牌(朱津明摄)。

\'5.jpg\'

12月16日,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山东大学对话,图为莫言讲话(朱津明摄)。

\'6.jpg\'

12月16日,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山东大学对话,图为勒·克莱齐奥讲话(朱津明摄)。

\'7.jpg\'

12月16日,莫言、勒·克莱齐奥与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合影(朱津明摄)。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16日电(朱津明) 12月16日上午,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与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在山东大学展开了关于“文学与人生”的对话。

  对话中,莫言表示:关于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的过程、人的生活的过程。而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生活的经历,构成了社会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元素,因为文学是有了人才有的,所以文学与人学息息相关,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莫言讲到,文学肯定会影响人,甚至会发生巨大的影响。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背后有很多价值观的支撑,人们对于事物判断的好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需要借助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的理论观念,相互交融。而这些意识的形成,除了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

  关于文学与人生,勒·克莱齐奥说到:“我出生在一个战争的年代。那个时候除了暴虐之外,就是我们对生活以及必需品的要求,但是后来当我接触到文学的时候,它使我燃起了希望。

  “当我读到莫言的《红高粱》时,我就想起了四岁时跟母亲逃到山区里面生活,收麦子成为记忆当中最美好的片段。通过《红高粱》,可以感觉到土地所带给人们的希望,感受到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勒·克莱齐奥说。

  随后,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分别阐述了他们对于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认识,相互加深了双方对于两国文学的理解。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通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系列乡土作品,在中国文坛崛起。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入在一起”。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生于1940年4月,法国著名文学家,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4-12/16/c_1113665427.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