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砥砺慎思、提携后辈;他的逝世,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写在前面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冯刚
这个春天,济南有些冷。
春寒料峭的清明时节,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艾兴院士离我们远去,享年95岁。4月9日13时30分,在济南粟山殡仪馆,先生遗体告别。按照其生前意愿,一切从简。
梳理艾兴院士近百年履历,生活之简与事业之繁,充满张力的两个侧面,写尽其一生的坚持与拼搏。
“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人们用这两个词概括先生在科研领域的累累斩获,但这不全面。他一生与“硬材料”打交道,长期致力于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超硬材料加工、复杂曲面加工等机械加工工程领域的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以“硬汉”姿态冲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十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部著作、四百多篇论文远远不能概括其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以研究硬质合金刀具高速切削、大走刀切削、孔加工技术、切削液和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等为主,针对生产“痛点”,研制成功专用铰刀和切削液,保证了产品出口,受到国家纺织部嘉奖。
1966年,先生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切削用量手册》,后于1985、1994年分别再版,影响深远。很多年轻专家说,“我们是看着这本书成长起来的。”
七十年代以来,先生国际首创融合切削学和陶瓷材料学于一体的、基于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把我国陶瓷刀具材料研制提至新水平。
“前无古人”的路注定难走,但先生偏要走。朋友们说,先生喜欢冒险,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分因子,敢于挑战“权威”,改写历史——他先后研制成功六个品种、十二个牌号的新型氧化铝基陶瓷刀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三种为全球首创。如晶须与颗粒协同增韧补强的JX-2陶瓷刀具加工电铸纯镍件,提高刀具寿命几十倍,被誉为“神刀”。
“神刀”不老,却隐藏了锋芒。到了晚年,他收敛了锐气,转而栽培年轻人,提携年轻人。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更愿意埋头做一个辛勤的“园丁”。
晚辈们记忆深刻:“无数次看到艾老师被众人搀扶走出西配楼的场景,他虽体弱多病,但仍坚守在科研一线,坚持指导学生;步伐虽颤颤巍巍,但思路清晰,甘于奉献,展现给后人们的是那份对科学奉献的底气!”
先生是严谨之人,亲自带学生做实验,对每个实验数据都亲自核对,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在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合作写论文、著书时,先生总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先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却支持他的研究生去申报,把荣誉让给别人,自己退居幕后,默默奉献。
重感情的先生,对于所爱的人,会尽一切能力付出。
即使八十多岁高龄时,先生指导学生看都是学术最前沿的论文,以期提高后辈水平;近年来虽视力不佳,但仍坚持由家人或学生读论文,并字句修改……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人们惋惜,作为数控刀具行业唯一的院士,随着先生的离去,数控刀具行业再无院士。但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用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友善的待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如今,这些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机械工程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为国家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兵不老,精神犹在。近些年,即使身体不适,先生仍然坚持在科研和教学一线,他跑遍了所有与机械制造有关的企业,一方面带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调查研究机械加工的切削用量问题并帮助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各种加工中的难题,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既淡泊名利,又“斤斤计较”,这是先生的价值观。他掌管科研经费与学科建设经费,因为科研发展和事业需要,为实验室购买了几十台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科研设备,对此毫不犹豫;但在他的办公室,将已使用过的打印纸当作草稿纸“反正面都用”成一项“抠门”的规定。
将“抠门”坚持一辈子,源于先生的原则,“不能浪费国家一分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教六十周年和六十五周年座谈会上,山东大学的这句评价是向先生高尚师德和严谨治学态度的致敬;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砥砺慎思、提携后辈;他的逝世,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眼泪不是怀念的最好方式,我们希望更多人能接过先生递出的接力棒,胸怀院士精神,将他未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