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山东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和部署人才工作,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校党委书记郭新立、校长樊丽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接下来,让姗姗带你“身临其境”,了解一下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郭新立在讲话中指出,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学校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全校上下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抓住国家、山东、“双一流”提供的发展机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的丰富内涵,这是做好学校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有效破解人才工作难题的指挥棒;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强校战略上升为学校主要发展战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要确立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自觉意识,创建全面立体高效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打造引育人才的政策平台,建立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人事人才政策体系。他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力抓好教师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坚持“四有”标准,牢记并践行教师的神圣使命。他要求,全校各单位要确保人才工作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看到实绩,使人才工作成为全校共识,改革政策成为教师常识。樊丽明作了题为《聚焦关键 深化改革 奋力开创山东大学人才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从学校面临的形势、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及如何贯彻落实三个方面,对下一步的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她指出,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是发挥人才引领创新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内在要求。她强调,要准确理解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做好放、管、服工作,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有机统筹,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学校赋予二级单位人才“选、用、评、奖”更大的自主权,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完善薪酬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她要求,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改革文件的贯彻落实,及时传达本次会议精神,研究推动改革落实落地,营造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向深入。会议先后由常务副校长王琪珑、副校长韩圣浩主持。会上,韩圣浩作学校人才工作报告,剖析了人才队伍现状和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对学校《关于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方案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人事人才工作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化学与化工学院、岩土工程中心、空间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四个单位代表分别从青年人才引进与培育、科研团队体制机制改革、PI制改革、党管人才等角度作了典型发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2016年度师德标兵杜泽逊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马春红教授作为人才代表分别作了成长典型发言。会议组织了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就学校人才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开展举措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全体校领导,威海校区、青岛校区、齐鲁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人事处处长,附属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及人事处处长,全校各教学科研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人事人才工作负责人,各职能部门、直属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各教学科研单位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杰出人才代表,教职工代表参加会议。威海校区、青岛校区设视频分会场。本次会议,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呢?下面就让姗姗为大家“圈重点”。近年来工作实效1在队伍建设方面1.高层次人才队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近年来,一批知名学者加盟山东大学,其中有十几位担任学院院长或科研机构负责人;主要人才项目增量明显,特别是2017年,长江学者取得了很好成绩;青年人才储备开始发力,目前,齐鲁青年学者项目总人数达到103人,未来计划学者支持总人数164人。近三年,山大共有56人入选国家四青项目,19人入选山东省青年泰山项目,入选人才中,有33人从学校齐鲁青年学者和未来计划学者中产生。2.教师队伍质量逐步提高近三年,学校在教师引进方面,一是改善新进教师学缘结构,留学回国人员引进数量呈上升趋势,保持在40%以上。二是提高新进教师层次水平,高级职称教师引进数量逐年增多,在教师中的占比不断增大。三年来,全校教师总量不断增多,在全校教职工中的占比不断增大,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高级职称比例适度扩大,学历层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此外,35-54岁之间的教师比例增多,学术中坚力量增强。2在制度改革方面1.构建杰出人才体系,搭建人才发展通道近年来,为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出台了《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聘任办法(修订)》、《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实施办法》等;为加强学校杰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并启动《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体系建设方案》,形成了“未来计划学者—齐鲁青年学者—山大杰青—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层次清晰且具有山大特色的杰出人才体系。2.在其他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在人员选聘方面,采用“3+3”的方式对新进教师实行预聘制度;出台了《山东大学专聘科技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在考核评价方面,分类考核评价政策制度不断探索完善,体现了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评价重点和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三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试点,将更多自主权下放。鼓励跨学科、跨国界组织学术团队,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和平台,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深化人才工作改革思路将人才强校上升为学校主要发展战略,进一步厘清人事人才工作的放、管、服边界。1放——学校赋予基层更大的人才自主权一是赋予二级单位人员选聘自主决定权。将4年的编制数和岗位数下达给各单位,各单位在编制和岗位总量内自主制定新进教师遴选标准,自主调配进人计划和组织招聘工作,解决新聘教师选人标准“一刀切”的问题;自主进行职称评审和岗位调整推荐工作。二是赋予二级单位评价标准自主制定权。各单位自主制定各有侧重的分类评价标准,使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岗位的人才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克服“一把尺子量到底”。三是赋予二级单位绩效奖励自主分配权。各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特点,自主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实施细则,依据绩效考核情况进行二次分配,真正调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探索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四是赋予首席专家自主决策权。赋予首席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通过实行PI制改革,力争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端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学术大师和中青年领军人才,形成“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的科研组织新模式。2管——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有机统筹一是丰富完善杰出人才体系。体系层级的设计,立足山大实际,对接国家人才项目,层级比较完备,分类比较清晰,为各类各级人员提供了成长发展的支持阶梯;体系的推行,着眼于对人才进行动态激励,变人才“帽子”对应待遇为学术水平对应待遇。二是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清晰规划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路径,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根据人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职责,建立健全涵盖品德、能力、业绩、贡献等要素的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分类评价体系。三是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职科研人员相关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晋升通道,争取外部资源,破除因人员身份界限带来的制度约束,为专职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建设、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提供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四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责任压实到人、举措落实到位的监督落实机制。学校将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与各教学科研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事、人才管理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3服——重点是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保障第一,加强工作条件保障。在硬件上,优先为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平台;在软件上,为人才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充足完备的信息支持服务;在人力上,为人才发展充实配足人员力量。全校上下形成高效便捷的人才工作服务保障联动机制。第二,加强生活条件保障。努力为人才提供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在子女入学、健康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切实减少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第三,完善薪酬体系建设。构建分梯次的人才薪酬体系,不断激发人才活力,统筹兼顾好校内各类人员收入分配水平。建立制度激励机制,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第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营造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先进文化;营造胸怀天下、善于合作的开放文化;营造宽容失败、敢于试错的包容文化。关于“1+N体系”此次山东大学人才工作会制定了《山东大学关于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方案,即“1+N”体系。《意见》明确这一轮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汇聚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线,打造一支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人才队伍;二是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三是以强化激励约束为抓手,充分激发教职医务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意见》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高层次人才主线;二是突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三是突出激发内生动力;四是突出服务山东。围绕《意见》,学校已出台或将陆续出台配套方案:《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体系建设方案》《关于加强教职工多元考核评价的指导意见》《山东大学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山东大学编制岗位管理实施方案》《山东大学博士后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山东大学非事业编制队伍建设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