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跨越国界的救治

发布时间:2018-05-15 06:53:00 发布来源:新锐大众 作者:魏鹏 王晓亮

 

  5月9日,在万里高空之上的加航班机上,突然有乘客突感极度不适,面对飞机上的突发急救事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主任胡昭教授在危急时刻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和同行的北大人民医院赵慧萍医生一起,为病人争取到珍贵的治疗机会,得到加拿大航空公司机长及全体机组人员、全体旅客及参加ISPD北京团同行的赞扬。

  5月4日至5月8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SPD)年会在加拿大举行,国内外专家齐聚温哥华,共同交流学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主任胡昭教授应邀参会。5月9日,会议结束,胡昭教授乘坐AC029航班从温哥华飞往北京,飞行了5个小时之后,昏暗安静的机舱内,乘客们大多已沉沉入睡,这时广播突然响起,“经济舱一位女士突发心脏不适、憋气,乘客中如有医务人员,请前往帮助”。听到广播后,胡昭教授和同行的北大人民医院的赵慧萍医生来到那位乘客的身边,快速的交流讨论之后,在飞机上医疗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救治工作。

  乘客是一名50多岁的中国籍女性,飞机起飞5小时后,出现憋气、心慌。询问病史,以前有高血压病史2年,但没有正规用药,自诉处于更年期,可疑“心肌缺血”。2周前来加拿大和朋友家人自驾游,此次上飞机前就觉得有些心慌、不适,休息后稍好转登机。

  此时的机舱空间狭小,空气流通差,加之紧张恐惧的情绪,让她觉得心慌、憋气越来越重,且难以忍受。

  胡昭教授和赵慧萍医生一边舒缓她紧张的情绪,细致询问病史,一边先用听诊器和血压计对乘客进行了简单的检查,血压150/100mmHg,心率84次/分,一边整理周边座位,协助空乘人员一起让病人平卧,并用飞机上的简易氧气瓶给予吸氧治疗。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乘客“心绞痛”可能性大,暂不能排除“心肌梗死”。发生心肌缺血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非常严重。而此时距离目的地北京还有5个小时的航程,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能需要紧急降落。然而飞机上治疗心脏病的急救药品严重不足,于是胡昭教授和赵慧萍医生一起发动机舱中的其他乘客,很快找到了硝酸甘油,给病人含服。用药5分多钟后,女乘客觉得憋气症状明显好转,心率、血压也渐渐降至平时的水平。

  在之后的两个小时内,胡昭主任和赵慧萍医生坐在乘客旁边,耐心陪护、监测乘客,每20-30分钟复测血压、心率。整个过程中除了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外,胡昭教授还不断的安慰乘客和家属,他严谨认真、沉着冷静、耐心亲和的态度,让原本紧张、恐惧的女乘客逐渐放松下来。直到确定乘客情况稳定后,两位医生才回到自己的座位。整个过程中,两位医生详细记录了乘客的病情变化及处理过程,并交给空乘人员与救护中心进一步交接。

  虽然飞机上没有条件给病人做详细周全的治疗,但正因为胡昭教授及时有效的处理,为病人争取到珍贵的治疗机会,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能需要飞机就近紧急迫降,飞机上300多名乘客都会滞留在机场,不能按时回家。

 

  胡昭教授和赵慧萍医生得到加拿大航空公司机长及全体机组人员、全体旅客及参加ISPD北京团同行的赞扬。机长带着感谢卡,亲自向两位医生表示了机组人员对他们危急时刻积极相助的感谢之情。其实,在胡昭教授眼里,飞机上救人与平时临床一线的工作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名大夫应尽的本分,返回单位后,立即投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真正体现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娴熟的诊疗技术和“医者仁心”的仁爱精神。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