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班近1500名学生同时上一门课,在山大,这样的“超级课堂”每学期会上演两次。这也是该校“创业基础”课的授课场景。
山大是国内较早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高校,早在该校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就被列入该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规定学生4年下来要修够2个创新创业学分才能毕业。2014年,山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了创新实践教育;2015年,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成立;2017年,该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修订,在创新创业通识课之外,还建设了“稷下创新讲堂”“齐鲁创业讲堂”,设立了创新创业荣誉学分,而且从2017级新生起,既要修够2个创新创业通识课学分,还要在两个讲堂中各修2个荣誉学分。与普通学分不同,荣誉学分不计入学生总学分,学生免费修读。
去年,该校做了一项调查,在修读创业课程之前,仅有5%的学生有创业欲望,而上完课程之后,这一比例增加至25%。“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两个讲堂的课程架构,除校级讲堂外,在各学院也将开设子讲堂,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山大创新创业学院有关人士介绍说,学校已从全校遴选并培训了54名创业导师,他们除了为学生上课,还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2015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受政策影响,高校纷纷上马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普惠时代”。记者翻阅驻济各高校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均进入了必修模块。
“如果当年能接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或许在创业路上,我能少走一些弯路。”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田丽欣如今正为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做准备,经历过两次失败的他依旧没有放下自己的创业梦想,他羡慕学弟学妹能在入学伊始就接触到创业知识,他认为创业需要知识积累,但更需要“实战”,所以他对并未谋面的“创业课”始终存疑。
据了解,在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方式上,各高校也在不断摸索,在第一课堂之外,还打造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同时,利用教学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开展辅导、讨论、答疑、考核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