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耄耋之年的他仍每周查房

发布时间:2018-06-26 03:14:05 发布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张鹏
  近90岁的张茂宏教授每天仍准时到办公室研究医学资料。        记者 张鹏 摄
  年轻时的张茂宏教授。                资料片
  张茂宏教授仍坚持亲自查房。             资料片

     □记者 张鹏
  
  在6月22日的山东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山大校长樊丽明勉励毕业生“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围绕“奋斗”这个话题,她还深情讲述了四位校友的成长故事。其中,就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茂宏。出身贫寒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学习,考入齐鲁大学医学科,从医70余年,培养了60多位博士生,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76岁退休后,他又被返聘,至今仍工作在临床一线。
  张茂宏的故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5日,记者在齐鲁医院见到了近90岁高龄仍工作在一线的张茂宏教授。
             每天早起到医院研究文献和查房
  “我每天早上来院里,周二查房,平时不查房就在这里查资料文献,处理些疑难杂症。”25日9点,记者在办公室见到张茂宏时,他已经工作了半个多小时。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的几沓英文文献材料,他熟练地拿起开水壶,冲了两杯速溶咖啡,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老人今年已近90岁高龄。
  “我上午习惯喝咖啡,提提神,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些。”张茂宏笑着说。在身边不少同事和患者眼里,张茂宏是出了名的勤奋,现在的他还坚持每天阅读国内外文献,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每周二查房,周四讨论疑难病例,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安排。
  说起与齐鲁医院的结缘,张茂宏感慨地说道,1947年他从徐州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做医生是他的梦想,进校以后才知道,这个梦想很难实现,因为学院实行逐年淘汰制,残酷竞争的结果是,第一年就有一半同学掉队,第二年又有部分同学因成绩较差,再加上受战争和疾病的影响而辍学,最终100名同班同学只有18人真正从一年级读到七年级。
  1954年毕业,张茂宏因为成绩优秀被留在齐鲁医院工作,此后一直在临床一线,76岁退休后,他又被齐鲁医院血液科返聘,至今仍在一线工作。山大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血液学研究室主任、附属医院内科、肿瘤中心和血液科主任、山东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对于张茂宏来说,这样的头衔还有很多,而他最看重的是“大夫”这个身份。70年来,他秉持着一颗“仁心”,用“仁术”为病人消除病患、守护健康。“我要在一生中像长跑运动员一样,把上代人的教诲和齐鲁医学精神传带下去,这是我的责任。”张茂宏告诉记者。
             自幼家贫的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实际上,张茂宏的家境并不好。他1929年出生在江苏宿迁,父亲是一名裁缝,家里还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六个孩子都要靠父亲做衣服挣钱养活。在张茂宏的记忆里,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几乎每年过年时都要出去躲债,他最担心的就是秋天和冬天,因为这两个季节总是吃不饱,又冷又饿的感觉让他至今想来都记忆犹新。
  因为家庭贫困,怕被人看不起,在学习上张茂宏从小就时时争第一,“虽然吃穿不好,但我成绩好,同学们都说我是‘吃豆腐渣的小学生’,家庭的贫困,锻炼了我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劲头。”说起小时候的经历,眼前这位近90岁的老人,还是一脸的满足,像被表扬的孩子一样激动不已。
  因为数理化成绩好,1943年,张茂宏顺利考入了徐州最好的高中。拿着家里东拼西凑的学费,他踏上了高中求学路。在初中时,张茂宏曾经得过一次病,那场病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在医生的悉心治疗下,他才逃过一劫。1947年,高中三年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医,他打听到齐鲁大学的医学院是全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他便报考并顺利被录取。
            穿越封锁线,他靠同学帮助读完大学
  由教会创办的齐鲁大学是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张茂宏考取的是医学院,学制七年,对于穷学生张茂宏来说,念完大学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刚进大学时他充满了担忧。
  “开学报到第一天,负责注册的老师找到我,说看了我的入学成绩,很高,可以申请奖学金免交学费,我只要自己承担生活费就行。”说起71年前的这件事,张茂宏至今仍很受感动,“真是雪中送炭啊,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只要读一天就要把书读好!”
  1948年,解放战争前夕,此时的张茂宏正在读预科二年级,齐鲁大学医学预科因故要迁至杭州。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都是从济南坐飞机到青岛,再坐船到杭州。而张茂宏拿不出来这笔钱,为了不辍学,他与两名同学经过商量,打算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两道封锁线南下。他们先是由济南穿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半走半坐马车到了济宁,坐帆船到了滕县,再由解放区穿过第二道封锁线到徐州,乘火车辗转到杭州。最终,用了半个月时间,张茂宏一行三人终于历尽艰辛抵达杭州,成为当时少数继续坚持学习的学子之一。
  时隔60多年,尽管张茂宏对当年这段往事的部分细节有些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对同学们之间的情谊仍铭记在心。“冬天冷啊,有同学把新棉被送给我,好几个同学知道我没钱,每次看到我该理发、洗澡了,就叫着我一块,抢着结账。一个家在上海的同学,还把我领到他家里吃饭,临走时塞给我十个‘袁大头’(银元)。有个同学,家境也不富裕,知道我家里穷,把自己身上唯一值钱的金戒指摘下来给我。”张茂宏感慨地说道,因为有身边同学的帮助,他不仅生活和学习上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了很大的慰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像我这么穷的一个学生,在那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读完7年圆满毕业?都是靠着我顽强的毅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艰难困苦中的友情最弥足珍贵!”
            “尽力做一个不掉队的卫生兵”
  说起做医生的体会,张茂宏告诉记者,他认为医生有三个老师:“首先是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其次是患者,人体很复杂,每个人情况不同,临床观察是提高医生医术的很好途径,作为医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走进病房,多与患者交流。第三个老师是书籍,各行各业都讲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必须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才能有所创新。”他的座右铭是学无止境,尽力做一个不掉队的卫生兵。
  据了解,张茂宏小学和初中时因为身处敌伪区,根本没有机会学英语,同时他对日语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参加工作后,他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这才开始加班加点补课学习,最初为了看懂一篇英文文献,他需要比对着专业字典反复查询核对,有时经常忙碌到后半夜。后来,随着英语能力的提高,他慢慢能独立看懂英文文献,如今的他还是坚持每天都要阅读一两篇最新的英文文献,“重点找那些国外核心期刊,尤其是疑难杂症的处理办法,对于我们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他是山东首个内科学博士生导师
  从事血液病专业70年,张茂宏对血液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张茂宏被选为研究生导师,当时他49岁,刚被评为副教授,“从来没想到过我会当研究生导师,深感责任重大。”
  1990年,齐鲁医院血液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山东省大内科的第一个博士点,张茂宏被选为博士生导师,他也成为我省内科专业中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从事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29年来,他直接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已经超过60名,他的第一个学生现在已经60多岁。他所指导的学生,均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在齐鲁医院工作的弟子中,两位获得“泰山学者”、一位获得“长江学者”的称号。2005年,张茂宏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同时也成为我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导师。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