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确定了山东大学未来三个阶段的安排,即,从现在到2021年,学校建校120周年前后,学科更新换代基本完成,若干学科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学校整体实力及主要办学指标大幅提升,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从2021年到2035年,学校建校135周年前后,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部分方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学校整体实力及主要办学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从2035年到2050年,学校建校150周年前后,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若干学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学校整体实力及主要办学指标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彰显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先进理念和办学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郭新立在报告中指出了山东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在作风方面,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还不到位,一些干部还存在官本位思想,狠抓落实、敢抓落实、善抓落实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
在办学实力方面,学科老化、碎片化问题突出,交叉融合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学科高峰;高层次人才稀缺,优秀青年人才严重匮乏;学术创新能力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国家级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少;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不够,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服务山东能力不强,成效不够显著;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层次不高。
在支撑保障方面,全校上下拓展资源、勤俭办学的意识不强,办学资源紧缺,统筹配置不够,结构性矛盾突出,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还有较大改善空间;异地多校区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内部治理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为此,郭新立提出了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服务山东、文化引领、国际化、一体发展等六大战略。
郭新立表示,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和退出机制,真正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体系。
为推进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郭新立提出了十大任务。在推动学术振兴、着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方面,要推动“四大建设”、推进“人文社科振兴计划”、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推进“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弘扬“文史见长”传统,推进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建设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型高端智库,全面提升人文社科学术原创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创建知名学术品牌,培育“山大学派”,打造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和原创思想策源地,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山大作用。
另外,还要坚持一体发展,着力打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引擎。推进各校区协调发展,融汇一体发展合力。并且,要加强条件建设和民生保障,着力提升师生的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此外,郭新立还提出,要加大对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问题整治力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