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山东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介绍了AMS项目近两年最新进展: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可以推到什么地方,反物质最终结果、暗物质的来源,到2024年应该有一个比较有决定性的结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介绍了AMS项目最新进展(丁春丽 摄)
AMS是由丁肇中主持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是首个安置于太空中的最强大、最灵敏的精密粒子探测装置,也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具有开创型的大型科学实验。丁肇中说,AMS项目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已经收集了1200亿个数据,周期表上所有的元素大半部分已被精确地测量。
“两年以前收集的数据结果推翻了以前所有的理论,最近这两年收集了更多的数据,又推翻了更多的理论。”丁肇中认为,如果稳定的收集数据,关于反物质的最终结果、暗物质的来源,到2024年应该有一个比较有决定性的结果。
AMS每天都发回海量的数据,数据先从国际空间站到卫星,再传到美国的空军基地,再传到休斯敦航天中心,最后传到日内瓦。每周,丁肇中都会组织2-6个国际合作团队对数据进行分析。此次访问山东大学,丁肇中邀请该校物理学科特别是粒子物理方向的学者和博士生参与AMS项目组,在他看来分析物理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没有山东大学热工程的贡献,AMS就不会存在。”丁肇中认为山东大学对AMS实验的贡献是独特的、非常关键的,也被世界一流的航天集团和高校所公认。丁肇中说,正是有了这种温度的平衡,才能使AMS精确地测量所有粒子的轨道。据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介绍,该校2004年3月正式参与AMS项目,并历时7年完成了AMS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程问题。
被问及AMS项目的研究价值时,82岁的丁肇中有些激动。“花这么多的努力到底结果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实验从出结果到应用可能要二三十的时间,一旦应用就会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丁肇中举例说,就像没有原子物理和力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手机、通信、网络等。
丁肇中表示,中国人口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中国对人类的知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只是在近几百年不在第一线,他非常希望中国拿诺贝尔奖的人应该和中国人口成正比。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介绍了AMS项目最新进展(丁春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