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丁肇中教授访问山东大学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07-09 21:35:48 发布来源:新浪山东 作者:

  7月7日上午,丁肇中教授访问山东大学新闻发布会在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副校长程林出席发布会。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桑晓旻主持新闻发布会。

  樊丽明对丁肇中教授第十次访问山东大学表示欢迎,她介绍了近年来山东大学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的基本情况,她指出,从2004年至今14年来,我校先后有近60人在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航天局航天观测中心、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工作,平均每个人在AMS项目组工作近两年的时间,为AMS探测器的建造、监测和数据分析作出了积极贡献,为AMS实验的成功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参与AMS项目对学校尤其是对热科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和关心热科学团队的工作,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积极参与和支持AMS项目的研究,力争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与丁肇中教授共同努力,在学术合作、科研人员交流以及学生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推动我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欧洲核子中心开展更加广泛和实质性的合作。根据AMS项目的需要,我校还计划派出物理学科,特别是粒子物理方向的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与到AMS项目组中,从事探测和寻找暗物质的研究工作,积极贡献山东智慧和山大力量。

  丁肇中教授介绍了AMS项目的进展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他高度评价了山东大学在参与AMS项目中所做出的贡献,他指出,山东大学设计、制造的热控制系统为AMS项目顺利进行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山东大学的成就是被美国宇航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世界一流的航天集团和学校所公认的,没有山东大学热工程的贡献,AMS就不会存在。另外,他指出,AMS项目实验精确度非常高,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理论物理学家可以系统地解释项目结果,或许要过一段时间人类才能了解宇宙线的来源,这些结果对人类的知识,对了解宇宙来源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山东大学对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表示,今后将邀请更多的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学者和学生参与AMS项的工作,希望山东大学可以作出更重要的贡献。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省市各级重要媒体、网络及新媒体等近30家媒体的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会上,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等在场媒体代表对樊丽明和丁肇中教授进行提问,内容涉及AMS项目最新进展、山东大学在AMS项目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双方今后的合作重点等。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国际事务部、物理学院、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AMS项目组成员参加新闻发布会。

  AMS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计划之一,也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永久性科学实验装置,其科学目标是探测宇宙中是否存在暗物质和反物质。到目前为止,AMS项目已经历时16年,耗资21亿美金,先后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科学家参与研究。AMS至今一直稳定工作,已经采集了超过1190亿个宇宙线数据,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百年人类采集的宇宙线数据总和。AMS将在太空运行超过20年,采集数千亿宇宙线数据,从而以前所未有的超高精度,探索暗物质与反物质的存在。

  山东大学于2004年3月参加AMS项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粒子探测装置AMS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作条件保障问题。程林教授领导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高工、美国宇航局等不同单位的三十多位科学家共同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利用周期性大温差变化和大热容介质传热动态响应特征保持探测器温度平衡的新方法,设计了一种既具有较强的传热能力、又具有较大蓄热能力的特殊结构的散热板,使AMS系统中的配电、电子及各探测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热量能够实时散出;同时,空间站面向太阳时散热板吸收热量,提升了整体温度,又使散热板成为一个热源,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散热以及温度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解决了阿尔法磁谱仪在国际空间站环境下运行的关键问题。

  AMS随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经历-40℃~+60℃温度周期性变化,极端热环境低温可至-90℃、高温可至+230℃,热系统是AMS各部件正常工作的基础。自AMS被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以来,山东大学在程林教授的带领下,连续不断地记录和监控AMS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运行情况,承担了热控系统94%的运行控制任务,并将获得的原始数据用于传热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太空运行的实际数据,修正和新建了热控制模型,满足了国际空间站以及AMS实验各种严苛的需求。通过在国际空间站上7年多的运行,AMS成功地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极端条件的考验,为大科学仪器空间运行的热控制方法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通讯员:孙锲、车慧卿、鞠晗)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