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浩一
周敏(左一)带领护理人员查房
多余?从小事做起
2017年7月17日,周敏作为柔性援疆干部人才,到达新疆喀什疏勒县人民医院。在初步了解医院ICU的情况后,周敏发现,疏勒县距离喀什仅14公里,这边急危重症病人多转往喀什区级医院。与山大齐鲁医院ICU病房比起来,无论是病情严重程度,还是病人人数,都有着极大的差距。工作节奏骤然放松下来,自己在ICU上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似乎对当地医院没有多大的帮助,周敏感觉自己成了个“多余的人”。
就在这时,疏勒县人民医院院长、同年第九批长期援疆医生王浩邀请周敏一起到他在当地结的维吾尔族亲戚家走访。这个亲戚家的老人手术后在腹部留下了永久性的结肠造瘘口,而且家里经济很困难,家里5口人,只靠女主人一人挣钱养家。他们为这家亲戚送去了生活用品和可重复使用的造口袋,周敏还仔细讲解并示范造瘘口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亲戚一直在说“热和买提(谢谢)”。数天后,正在八一中学援疆宿舍楼前行走的周敏和援友被学校老师急切地喊住,说有个学生晕倒了,她们迅速跑去,快速判断不是心脏等问题,经过询问,发现孩子是因为紧张、大口哈气造成的缺氧不适。周敏将孩子抱在怀中安慰、逗笑,营造轻松气氛,孩子很快缓解,露出笑脸,直说“没事了”。
经过这些小事,周敏理清了自己援疆的思路:找事情来做,从小事做起。因为只要做了事情,就会对当地的群众有所帮助。
事多?做业务管理多面手
在确定“找事做”原则后,周敏积极了解医院情况,除了在ICU病房指导危重病人护理,传授呼吸机应用、严重压疮处理、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管理等重点护理经验外,还参与指导全院各科室护理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定标准程序和记录格式等。同时,协助护理部进行全院护理人员应急突发能力培训,指导规范危重病人抢救协作流程。周敏告诉记者,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流程和方法,所有要改进的措施都得“接地气”,不仅“要告诉怎么做”,还要告知“为什么这么做”。为了做到对全院每个科室业务都心中有数,周敏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和交流,提升专业知识广度,将自己打造成为业务、管理上的多面手。
困难?一步步做起来
喀什地区肺科医院一直准备筹建ICU病房,由于医疗用房紧张,布局不好设计,周敏被喀什地区肺科医院院长、第九批长期援疆医生王默邀请,参与了该院ICU的规划建设。周敏经过实地调查,给出了中肯、实用的建议。ICU病房于今年3月开始收治患者,周敏又参与了ICU护士的业务培训。在此过程中,周敏始终坚持:“不要去想困难有多少,一步一步做起来最重要。”
周敏对疏勒县人民医院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也是坚持这种信念。为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授到受援医院,周敏协助统计完成全院护理质量数据收集及护理质量现状调查,面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知识系列培训和讲座,并在护理部张主任的指导下选取了外二科、妇科、急诊科、泌尿外科等科室设立品管圈项目试点。
在此过程中,周敏坚持“帮助改变管理理念”的原则,以当地护理人员为主体开展活动,让4个护理单元根据讲解和自己的具体情况,最初不奢望高大上的题目,“从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做起”,设立主题,她进行指导,把每个活动步骤完完整整做一遍,一步一步掌握每一个图形制作,只为达到“我在这里行,我走了也一样行”的目的。
返程?再次踏上喀什
在忙碌中,6个月的柔性援疆就要结束了,周敏的内心却充满了纠结。
在山东家乡,她的家人和原工作岗位需要她,还有积攒下来的一项项等待她去完成的工作;在疏勒县人民医院,4个护理单元的品管圈才刚刚开始,质控指标从2018年1月才正式实施……
就在她不知该何去何从时,齐鲁医院院领导找到了她,给予了她全力的支持。丈夫也鼓励她:“人这一辈子,没有多少人能有这份经历和机遇,家里有我,放心吧!”
得到了医院的鼓励,有家人做坚强的后盾,周敏申请了延期回山东,继续自己未完的援疆事业。
结束?这是一个新开始
回到疏勒县人民医院后,周敏就配合护理部开展了护理敏感指标的收集和上报工作,使护理部可以根据每个科室的护患比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节省人力资源,在护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保证护理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对护士开展满意度调查,了解护士对自身工作环境的需求程度,增强护士对医院的认同度、归属感,促使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医院整体护理形象。她还针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定了相关制度和上报流程,确定了“无责上报”原则,通过PPT课件为全院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指导,完善了不良事件上报表格。
目前,4个护理单元的品管圈已经结题,正筹备演讲展示;护理质控敏感指标的收集和上报基本走上了正轨;不良事件的上报和处理日趋完善……返回山东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但对周敏而言,“援疆的结束只是新的开始”。她告诉医院的同事:“微信、邮件、电话,随时可以联系;品管圈下一个主题确定后,有问题,我会和你们一同修改;有机会到山东,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来找我……”
山东、喀什,相距万里,亦隔不断深深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