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全球化时代,面对全球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学者有义务进行对话和交流,以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山东省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学者汇聚在这里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也使儒家文明的影响力得以彰显。2018年8月7日至8月8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全球化时代重新学习为人:文化与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此次会议也是将于8月13日——2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会前会,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和精神进行思想“热身”,以期达成最大程度的价值观共识,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探讨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本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重温“学以成人”这一中国儒家观念,通过跨学科研究、跨文化交流,充分挖掘不同文化或文明的生存之道,以寻求智慧开启人类的新思维,探寻应对挑战的智慧之路。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70位专家学者与会。

图为开幕式主席台。从左到右分别为沈清松教授、刘森林教授、傅有德教授
8月7日上午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
刘森林教授在发言中,对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他介绍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的研究特色与优势在于: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犹太宗教与哲学、佛教与道家、中国诠释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等。最后,刘森林指出,现代文明把所有的文明、文化都联系在一起,每种文化、文明都遭遇到了现代性问题的挑战,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德国、俄国思想家最早从反思现代文明角度提出的现代虚无主义问题,已传遍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动物,成为一个亟待思考和回答的新问题。思考各种文明对此问题的不同思路和可能性贡献,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在相互启发和学习中推进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既具有重要性,更具有迫切性。
沈清松教授致辞并作主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学会”作为本次会议的合作方,参与筹办此次会议的宗旨是,着力推进世界不同文明、文化形态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推动 “学以为人”是人的持续生存状态的认识,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智识支持。接着,他以“成人与儒家精神”为主题做了主旨发言。他表示,“学习成人”不只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育”,更应该在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人类生存意义的完全彰显。他从“追求意义以成人”、“自我教养作为艺术和欲求的引导者”、“自我教养作为美德的形成”、“宗教性:孔子与终极实体之天的关系”四个层面逐步阐明,“成人”是指人经过艺术的创造性、美德的形成、在深层次的宗教意义上关涉到终极实体等阶段,获得一种在人类中的可普遍化能力,甚至是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他强调,“成人”的本质是人不断获得越来越高层次的自我意识,达到儒家所追求的见人知天。
伊朗哲学研究所Golamreza Avani教授的主题发言,以“作为自我实现方式的哲学:一种伊斯兰的视角”为题。他指出,自我实现依赖于对绝对知识的把握,也就是说自我实现意味着知识在最高层面上的实现。知识的实现就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也是人超凡入圣的方式。这种伊斯兰文化下的自我实现与中国传统儒家理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大利格列高利大学哲学学院João J. Vila-Chã教授的主题发言以“人类解释学——当代解释学的人类学含义”为题,澄清了在不同传统语境中解释学进路的人类学含义。他提出解释学是一种处理哲学不同领域的基础问题的新方式,作为一种批判的阐释理论,它解释人对自己的理解,由此人类解释学应成为一般的人类学或一种关于人类存在作为在世存在的本质的理论。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全球化时代重新学习为人:文化与文明对话”。在随后2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着论坛主题,展开发言与对话,并探讨关于“不同文化语境中作为生活方式的智慧”、“世界主要文明的伦理和宗教行为方式”、“人类(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与全球挑战”、“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想象与价值诉求”、“跨越边界与视域融合”、“美学与艺术领域的独特性和共通性”等议题。

图为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