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山大声音
视频新闻
媒体链接
媒体聚焦
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和孩子们一起共享生命成长
发布时间:2018-09-10 11:05:40
发布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朱士娟
赵勇与学生在一起。
赵勇校长有一个比较容易识别的特征,就是一头“祖母灰”。走进他的办公室,书桌上、书橱里满满都是各种教育类、文化类书籍;和他聊天得知,无论身在何处的他,看在眼里、萦绕心里的只有教育……教育已然完全融入赵勇的生活中,镌刻在他的生命里。赵勇说,“除了教育,满脑子里没别的事,就是想这一件事,‘攻破’一件事再‘攻破’另一件事。”
做了13年校长,让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教育;另一件是每个3年后,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孩子仍然是一个阳光自信快乐、像“孩子”一样的孩子。
校长名片
赵勇
正高级教师,济南市特级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曾荣获“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放下分数 重释教育探索生命成长之路
敬业实干、锐意创新、风格独特、建树显著是赵勇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给人的一贯印象。在教育实践中,他这样定义校长的核心职责:用人格和修养凝心;以思想和智慧聚力;以创新和发展引领。
2006年刚上任山大附中校长,他和老师们便定下了一个办学目标,其中一条是给孩子一个喜欢来上学的理由,让孩子喜欢来上学;另一条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帮助下,让孩子发现他自己是谁,然后共同帮扶他,在他喜欢的、有所长的地方有所发展,甚至是终身能够从事他自己喜欢的职业。
于是,他开始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山大附中确定了“共享生命成长”的办学理念和“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的教育追求,通过践行“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教育策略,倡导“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学、让学生发生真实性的学习”的思想,坚持“关怀教育”的教育精神,既要关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全面关怀其心灵世界的健康成长;既要关怀其当下的发展,又要关怀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孕育关怀文化,缔造人文精神,通过实施“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教育策略,引领师生努力实现“做有信仰的教育”的教育理想。
一系列教育理念的提出,让整个教育界为之耳目一新,尤其是“实践德育”理念的提出,在当时“智育为先”氛围甚浓的教育圈里显得弥足珍贵,甚至比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提出时间早了一年。山大附中无疑成为中国当代基础德育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经历即成长规划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再好的育人理念,如果没有落地支撑就是一纸空文。在赵勇的教育理念里,教给学生知识不难,但智慧和核心素养的生成只能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感悟得到。所以,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确立了“经历即成长”的实施路径,让学生超越课堂,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践行。通过多年实践,学校确立了德育课程的十大教育主题:爱国情怀、规则与法、习惯养成、学会感恩、责任担当、人文情怀、生命意识、身心健康、艺术审美与创新能力等。这十大主题不仅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关注到学生个体发展、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
连续几年暑假,山大附中与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所属校区都会举办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研讨会。如今,十二年一贯制德育课程体系初具规模,包含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三个课程范畴,确立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实践德育课程与学科德育课程等四个部分。其中,活动德育课程主要指校内非学科德育,包含校园节(会)课程、仪式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纪念日课程、社团课程、校园和班级文化课程、班级管理课程与专题报告课程等八个方面;实践德育课程主要指校外实践性的德育,包含志愿服务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家校课程、参观访问课程与国内国际游学课程等六个方面。
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形成了“学术领导、条块结合、项目管理”的德育课程运行机制。从方案制定到实施,按照学校—年级—班级的顺序层层推进,多部门、全方位联动。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合作手册、每天的暮省、每月的学生评价以及每学期期末的互评和自评,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的成长报告。
创新育人途径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在山大附中,让孩子喜欢上学的理由已绝不止于一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年暑假,山大附中2017级学生的假期时光在“小纸人与葫芦娃”的大战中度过。没有了任何死记硬背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大呼过瘾。承重近190斤的纸桥,不倒的纸塔,冲上云霄的“附中号”火箭……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几个项目组学生的成果展示,更是让人大开眼界,让人不禁感慨,原来小“纸片”会有这么大能耐。
项目式学习是学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一项创新。学校通过专题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例如,英语学科“游在济南”导游手册的编写就是通过“热爱家乡”主题式的德育活动设计与英语学科的知识性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样的还有历史学科的“家族影像志”、语文学科的“亲人小传”、生物学科的“聆听花开的声音”及跨学科的游学课程等。
学校充分利用山东大学以及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比如,“走进山大”系列课程让学生感受百年山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同样的课程还有“大家讲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科技馆课程”“牧牛山中草药文化寻宝课程”“走进农科院”等社会实践基地课程。
经过多年的德育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德育课程,其中“齐鲁文化游”——自行车之旅、国内国际游学、14岁生日集体庆典、跟随父母一日工作体验、30公里远足等德育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一面旗帜。
“做教育,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平台,创设一种情境,教育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赵勇说,学校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发生真实性的学习,能够让孩子生命充满张力,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寻求发展,让孩子懂得幸福并具备终生寻求幸福的能力。(本报记者 朱士娟)
http://jnsb.e23.cn/shtml/jinrb/20180910/1752325.shtml
上一篇:
山东大学推出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
下一篇:
山大新生报到用上“人脸识别”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