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讯 9月27日下午,第五届尼山论坛第四场主题演讲在曲阜尼山圣境大学堂仁厅举行,此次演讲主题为“思想交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尼山论坛理事会常务理事王琪珑主持了此次演讲。
苏州大学哲学系蒋国保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杜保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俄罗斯海参崴远东联邦大学教授马良文,日本爱知大学教授铃木规夫,印度新德里社会科学院院长阿什纳拉因罗伊,法国索邦大学哲学博士、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主席释法宝共同参加了此次主题演讲。
曾振宇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仁义”是儒家之道的真精神,是儒家最高价值理性,并成为社会制度与人伦道德是非善恶的最终评判依据和文化精神。凡是不符合仁义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和人伦道德,都失去存在的正当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确立了三个主体:在人伦道德上,仁义为主体,人人自觉成为伦理境界上“道德实践的主体”;在社会政治领域,“得其心”者得天下,主权在民,治权在贤,民为主体;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尊重人格,也敬畏“物格”,人是世界意义的揭示者,人为主体。三大主体都奠基于仁,都以仁为价值依托和文化精神。
然而,事实上,“道统”意义上的儒家思想从来就没有被历朝历代政府认可,遑论原汁原味贯彻实行。由此出现了一个诡异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富有社会批判精神的儒家之道不可能在古代帝制时代真正实现;另一方面,从汉代到清代,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定天下,赢取民心,甚至论证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又必须祭出孔子儒家这面大旗。因为尊孔礼儒才能得到天下大众的支持,尤其是天下知识阶层的拥护。由此而来,产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颇具规律性的文化现象——“孔子定律”。其基本内涵为:在每一个王朝建立最初的七十年之内,如果打出孔子儒家的旗号,尊孔子,崇儒家,办学校,兴科举,这一王朝就会得到天下大众的认可与拥护,海内晏清,天下和平,长治久安;反之,如果一个王朝在七十年左右始终不尊孔、不礼儒,甚至将儒家视为批判与否定的对象,这一王朝很难得到天下大众的支持与拥护。接着,曾教授从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政治现实来论证这一定律。最终,他认为,随着古代帝制时代的终结,中国历史终于走出了“孔子定律”,弘扬与实现儒家之道的春天已经来临。儒家思想是“活的生命”,儒家以“仁义”、“民心”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老安少怀、父慈子孝的人文情怀,四维、八德的价值理念,“厚民生”、“利于民”的财富观,内圣外王、和而不同的社会担当,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仍然闪耀着现代性的光辉。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之道并不简单只是追求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儒家之于现代化,是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儒家之道必然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价值理性和社会精神气质。
杜保瑞教授则用周易六爻的思想分疏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他将其称为“中国哲学多元共构的体系与运用”。在他看来,老子是世间法中的高阶管理学,庄子是世间法中的出世间智慧,儒家是世间法中的基层管理哲学,墨家是百姓谋生的哲学,法家是国君保命保位富国强兵的哲学,佛教是出世间法的哲学,如此定位各家,从墨家第一爻,到儒家第二爻,到庄子第三爻,到老子第四爻,到法家第五爻,到佛教第六爻,既充分利用周易六爻的思维,又清晰呈现中国哲学各家的理论特色以及定位,尤其是把道家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放在这个架构中,更见清晰明了。
随后,他又分析了儒释道三家的同异。
首先,老庄固然都是道家,实际上很不相同的,最简单讲,老子是入世的,庄子是出世的。老子哲学可以说就是预设着儒家法家的立场,加上对人性深刻的了解,借由所掌握的人际关系变化的规律,而使世间法的事业得以落实完成,至于具体规律是什么?以及如何操作?这我们在后面的讲次中就会清楚地介绍,简单地说,规律就是,“有无相生”和“反者道之动”。操作就是,“弱者道之用”。庄子认为国家是束缚人民的工具,仁义价值是虚伪的人的骗术,所以在政治上,如果是自己来担任君王,那就是放任政治,任由百姓自由自在地过日子,天下就十分美好了。庄子这样的立场,纯粹是从知识分子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庄子对人间世界的社会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出世间法的哲学,意思是说它不为社会做服务,它只是顾好自己而已。
其次,老子是儒家的补充面,庄子是儒家的对立面,但是更进一步而言,老庄里面都有儒家,而一个真正成熟完美的儒家,内心里面也都是住着一位庄子一位老子的。儒者有几种不同的做法:第一是与暴君权臣小人抗争到底,这结果通常就是惨烈地牺牲了,如比干、箕子。而这也是没有被道家洗礼过的儒家的作风,但是,这种作风之下,看似眼前无益,却并非永远无用,因为,这样的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捍卫正确的价值,世人见此,无有不动容感怀的,则其隐然产生的影响力量,是不可测度的。第二就是与暴君、权臣、小人虚与委蛇,伺机维护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做法,这个做法中就充满了老子式的智慧,这就是儒家和道家可以相辅相成的地方,说是老子的智慧是因为这是老子主要主张的观点,被老子讲清楚了,其实儒者在高阶层的时候,就是需要这样的智慧的,否则如何做事呢?还有第三种作法,就是避开官场了,避开之后,还是要做事,要追求理想,而不是一切不管了,通常最好的出路就是投身教育,孔孟两人都是如此,这些就是儒道两家的同与不同了。
至于老庄与佛教的异同,这个差异的视野,要拉得比儒道之间的差异还更大了,简单说儒道两家都是人间世的哲学,只是儒老为人间世的入世主义,而庄子为人间世的出世主义。但是,佛教就不一样了,佛教根本上就是出世主义的哲学。就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类型而言,可以说,庄子像原始佛教,老子像大乘佛教。
庄子哲学和原始佛教有其精神上的接近之处,都是对现实世界没有经营的兴趣,只管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原始佛教要追求永生的生命,庄子则是要追求今生的自由自在,这是他言之甚多的立场,但他也有永生的说法,只是系统不明析,相较于原始佛教,就显得太简单粗糙了。老子是儒家服务意识再提升之后的人生境界,洒落个人的荣誉利益形象,一心只为把事情做好,做事情,服务社会,就是儒家的理想,也正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向。只不过,儒家重视自己的形象,有时候未必湾得下腰,低得下头,老子的损之又损,就是舍得,只要舍得,就能成事,既能成事,就有益于众人。在可能的范围内,在能力可及之处所,老子哲学智慧是唯一能让儒家的理想获得落实的有效做法,可以说是人间世界最高级的个人智慧了,至于这个世界会好吗?儒家是有理想,老子是有做法,但是,是否会好呢?显然儒家和道家老子都没个准了,只是,他们却也是永不放弃的。
总的来说,老子庄子和大小乘佛教确实都有精神上相通之处,但是归根结柢它们仍然是不一样的哲学体系,关键就是,它们之间的世界观不相同,至于世界观的问题,只能诉诸信仰了,当然要亲证也可以,但这就要做工夫了。
李晨阳教授则探讨了儒家思想中物质富裕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他认为,先秦儒家针对物质富裕和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达了两种观点:一方面,一定程度的物质富裕是人可以进行德性修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不乏即便缺少充裕的物质条件也不妨碍一个人的道德养成的说法。这两个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关系。
他认为,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区分看问题的个人和社会这两个层次。从个人层面上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道德的人。从社会的层面上看,总有一些人无法仅仅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实现道德的目标,成为失败者。由于这个原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建设好的道德社会的必要前提。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的根本不同,在于社会现象服从统计学的概率规律。这意味着,虽然对每一个个人而言,都可以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的能力,但是,可能不等于现实。从社会层面看,总是有人,甚至是不少的人,需要比较好的物质环境才能实现道德修养。由于这样的原因,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创造良好的社会的物质环境,以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修养。
蒋国保教授则论述了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的儒家思想资源。他说,孔子是将“命”(命运)视为人之本有、固有、当有的遭遇,因而他要人“知命”、认命,其实也就是是要人正视自己不可避免的遭遇,以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孔子那里,“知命”决不是提倡宿命论意义上的消极地听任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张“不受命”,即基于对人之命运的了解和正视而提倡人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以担当自己应担的使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欲正视自己的命运,首先就要真诚地相信人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的基本愿望与要求,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原始儒家认为,人之所以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是因为人作为不同于禽兽的特殊群体,其本性是相同的。人既本性善良,则无论什么人出于其善良的本性都会对人讲人道,把人当人待。把人当人待,是人能结成命运共同体的最根本的保证,体现了人作为道德存在而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本质属性。在原始儒家看来,人之互相争夺,甚至仇杀,并不是因为人类本来就不是命运的共同体,而恰恰是因为人在情感上不情愿承认人类当是命运共同体,将争利作为决定自己前途的根本手段,以为不争利就会被别人所牵制,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蒋教授认为,原始儒家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情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是为了引导人类实现世界大同理想,而我们今天为了信守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谋求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之道,就有必要从原始儒家那里汲取三大思想启迪:化解利益争端当信守“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化解政治冲突当信守“世界和平”的理念;维系人类的和谐交往、和平共处当遵循“忠恕之道”。
此外,马良文教授、铃木规夫教授,阿什纳拉因罗伊院长和释法宝博士亦先后发言。
所有嘉宾的发言赢得了王琪珑的高度评价,本届尼山论坛最后一场主题演讲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