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外学者呼吁以“中国智慧”应对全球治理挑战

发布时间:2018-09-27 20:20:21 发布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宝森、章利新、魏圣曜

说明: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XxjwszC007066_20180927_CBMFN0A001.jpg@640w_1e_1c_80Q_1x.jpg

2018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开幕。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新华社济南927日电(记者刘宝森、章利新、魏圣曜)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但孤立主义抬头,局部冲突不断,地缘政治失衡,难民危机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和挑战,加剧了文明间的隔阂甚至冲突。人类文明向何处去?隔阂还是相通?中华文明又能贡献哪些智慧?

26日至27日,在2500多年前诞生了中国先贤孔子的曲阜尼山,以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名专家学者敞开胸怀,共同探讨人类文明走向。

说明: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XxjwszC007066_20180927_CBMFN0A004.jpg@640w_1e_1c_80Q_1x.jpg

2018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论坛27日宣读了《关于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声明》。这个体现与会中外学者共识的声明指出,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前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对话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桥梁。

说明: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XxjwszC007066_20180927_CBMFN0A002.jpg@640w_1e_1c_80Q_1x.jpg

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子铜像。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声明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理性的可行的行动方案。不同文明相生相长、取长补短,是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

与会学者指出,自哥伦布开辟新航道后,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加速步入全球化,以前彼此相对隔绝的文明,可以面对面了,但冲突也多了起来。

最近500多年,这些冲突没能很好地解决。尼山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典说,源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学典认为,不同文明间大体有四种相处方式:隔绝、对抗、冷战、对话。在我看来,人类文明已步入新时代,各文明必须加强对话交流,才能互信互鉴、携手走向未来。他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对话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说明: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XxjwszC007066_20180927_CBMFN0A003.jpg@640w_1e_1c_80Q_1x.jpg

文化节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展示传统文化技艺。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进入21世纪,人类可能正处于星际时代前夜。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认为,浩渺宇宙中,人类家园只是一颗淡蓝色的小星球;如果有外星文明,估计它们很难把美国人、中国人或者美洲文明、亚洲文明分辨得如此清晰。

如同一艘即将扬帆航行的船,星际前夜的人类,是同舟共济还是内耗斗争?这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颜炳罡说,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之舟的丰富智慧源泉。

说明: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XxjwszC007066_20180927_CBMFN0A005.jpg@640w_1e_1c_80Q_1x.jpg

在山东省曲阜市一处公园内的雕塑。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说,孔子为人类文明相处提供了两条重要原则: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学生将其概括为忠恕之道,这是中国智慧的精华之一。

长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德国学者大卫·巴拓识认为,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更平衡、开放、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擅长用非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也说明中国很早就宽容接纳其他文化和宗教。如今,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智慧,显然能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

面对不同文明和国家间的纷争,中国还鲜明提倡秉承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文明争端大多源于利益之争,中华文明倡导计利当计天下利,不是从个别文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内核。

说明: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XxjwszC007066_20180927_CBMFN0A006.jpg@640w_1e_1c_80Q_1x.jpg

文化节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展示传统文化技艺。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与会学者认为,从文明的区域分野来看,东西方文明都存在着不足,也各有优势。匈牙利科学院高级研究员阿提拉·格兰德皮埃尔说,西方现代文明崇尚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权力、金钱、技术占据主导。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完整的世界观。

颜炳罡认为,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倡导的自由主义治理模式占据世界主流,这类治理模式偏重竞争、热衷逐,而中华文明长于伦理、更看重。化解利益争端当信守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中国提倡的义利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对救治人类争利迷失具有现实意义。

杨朝明说,上世纪80年代,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如今,人类文明正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已经到了必须观照各种文明尤其是中国智慧的时候了。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