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厉害!这位女硕士能背千余首古诗词

发布时间:2018-10-29 04:28:00 发布来源:生活日报10月29日7版 作者:董广远

 


在比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 董广远

 

  生活日报1028日讯 “我能背1000多首古诗词,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生朱露露自豪地说。今年,她和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级硕士生侯潇、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郑涵一起组队,一举取到了《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第二季比赛的季军,创造了山东大学的最好战绩,而他们身后的故事更让人刮目相看。

决赛题她初中就批注过

  提起刚刚结束的比赛,朱露露和侯潇还是十分兴奋。《中华好诗词》作为一档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已经不止一次向山大发出邀请。今年3,节目组又来到了山大,通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朱露露以中心校区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战队,和侯潇、郑涵组成“三人行”。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总决赛最后一题道了。”朱露露说,题目问范仲淹《御街行》里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两句。在决胜关头,朱露露灵光一现,想起来她在初中时就曾经读过的诗词选,当时她就在范诗旁批注,链接了李清照的这一句词。

  于是,她挥笔写下《御街行》中“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一句作为答案,实现了惊天逆转,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季军。“比赛结束后回到家,翻出来那本诗词选,看到了自己写的批注,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朱露露说,多亏平时的积累,要不然也不可能对答如流。

四岁开始接触古诗词

  朱露露来自辽宁,从小就喜欢古诗词。“我妈妈是理科生,可她一直特别羡慕出口成章的文科气质,从小就培养我背诗。”朱露露从4岁开始接触古诗词,5岁时就能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江红》之类的宋词,而到了初中时就已经熟读四大名著。

  “我对古诗词有种过目不忘的本领,一首新诗词,看几遍就能记住。”朱露露说,她的背诵经验是理解诗词,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背诵。在文学院上专业课的时候,朱露露就开始统计自己能背诵多少诗词,两年半的专业课学下来,她已经能背1000多首古诗词了。

  研究生课上,朱露露听老师当堂背诵了一首诗经里的《静女》,没一会儿她就背了下来。没想到的是,在《中华好诗词》的比赛中,就有相关的题目。“感谢山大带给我的积淀。”朱露露感慨地说。

爱好古诗词的工科生

  “我从小学古筝,对古诗词也格外有感觉。”山大团队里的另一位选手侯潇说,她在考古筝的时候,四级时就有《渔舟唱晚》,九级时有《春江花月夜》,“接触古筝曲子比接触这些诗词还早,感觉是一种缘分。”

  作为一名工科生,侯潇在人前要研究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后则喜欢花点时间背诗。“我参赛也没敢告诉很多人。”这名1996年出生的小姑娘还有些不自信,她生怕表现不好被人笑话。就像她喜欢古诗词,多年来都是默默地喜欢,从来没有张扬过,“得奖后好多人才发现我的这个‘隐藏技能’。”

  虽然侯潇看上去有点“佛系”,但她面对比赛,面对她喜爱的古诗词却是格外认真。“比赛期间,我也经常整理题库,比如在决赛之前我把一些诗词上生僻的点总结了一下,并命名为《总决赛速效救心丸》。”侯潇笑着说。郑涵作为团队里唯一的男生,他是调动气氛的“戏精”,时而严肃,时而夸张,为大家贡献了不少“表情包”。正如郑涵所说的那样,“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济南和青岛校区相隔300多公里,三名队员本是素昧平生,但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极高的默契。

  今年刚刚过完117岁生日的山东大学人文底蕴厚重,闻一多、臧克家、冯沅君、陆侃如等众多大家托起了那四个字——“文史见长”,当三位选手站在舞台中央,朱露露自豪地说:“校徽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作为齐鲁第一高校,圣人之乡,背靠泰山,厚重的文化底蕴就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