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透视《聊斋》的文学艺术价值

发布时间:2018-11-09 08:00:36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9日第二版 作者:张清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117日电 (记者张清俐)113—4日,由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齐鲁书社协办的聊斋学高层论坛暨中国聊斋学会筹备会议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就《聊斋》的艺术特征、思想内涵、跨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表示,中国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小说在传播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文学继承的角度看,现当代小说对古代小说的继承,尤其是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要远远多于现当代其他文学样式对古代文学的继承。《聊斋》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如何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对其加以继承或借鉴,值得学者们重点研究。

  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平看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学术界的努力,聊斋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学者对蒲松龄的生平,《聊斋》的创作过程、素材来源、版本、思想内涵、艺术特征,以及蒲松龄的其他著作等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但聊斋学仍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与会学者提出,对《聊斋》的创作及其艺术特征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赵伯陶认为,蒲松龄善于从古代典籍乃至前人诗文中汲取营养,借鉴有关语词、句式、典故,有意将其点缀于情节或人物对话中,增加了小说文言修辞、叙事的典雅之趣。《尚书》《诗经》《左传》《太平广记》等文献典籍都曾为蒲松龄提供文学借鉴。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