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宋全成
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仅是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合理布局养老服务产业、落实社会养老政策、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老年流动人口以低龄为主,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医保参保状况、日均锻炼时间、收入水平、经济来源及多种流迁因素的影响,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对此,应优化改造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区健康卫生服务质量,加快落实医疗费用跨省异地报销机制。针对健康风险突出的老年流动人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特别关注和政策倾斜,合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充分发掘老年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潜力,强化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支持。
虽然当前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自评状况良好,但结合其患慢性病状况,我们发现老年流动人口在健康自评时主观性较强,且对问卷信息存在理解偏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数据统计误差。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数据统计工作,优化顶层问卷设计,借鉴国际上较为完备的健康测评指标,综合构建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监测机制。既通过详细的客观测评问题评估老年流动人口的患病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虚弱程度,又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同时,应进一步优化改造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与其他部门合作,实现数据共享、整合和拓展,减少同类数据的重复收集与录入,推动研究成果转换,从而为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老年人政策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健康服务质量
据统计,我国老年流动人口中有36.64%的老年人没有参加过社区体检,其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利用率明显偏低;并且半数以上因照料家人和养老而流动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问题突出,社会支持薄弱,家庭养老功能和抚幼功能相互挤压,生活负担相对沉重,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强烈。对此,政府应首先加大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设社区医院、运动器材、社团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尽可能满足老年流动人口在健康查体、锻炼身体、文化娱乐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其次,应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引导拨付一定的资金向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倾斜,扩大政策覆盖面,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机制,综合提升包括流动老年人口在内的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水平。最后,应加强对老年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免费体验的方式,一方面,提升老年流动人口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定期体检,及时诊治相关疾病;另一方面,鼓励老年流动人口充分利用社区养老、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资源,主动融入社区环境,在维持期健康和防治慢性病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社区支持。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落实医保跨省异地报销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老年流动人口中有29.56%是因为养老原因而流动,平均流迁时间为6.91年,在流入城市的居留稳定性强,患慢性病的比例相对较高,未来对城市养老和医疗保障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应大力加强老年流动人口主要迁入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布局,结合老年流动人口养老需求,设立养老院、护理院、健康服务中心等机构,因地制宜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日常保健相结合,并在购买社区服务、入住养老机构等方面给予优惠,解决老年流动人口养老的后顾之忧。在医疗保险方面,我国老年流动人口虽然参保率较高,但其中八成以上在户籍地参保,且超过半数为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面临着医保异地报销尤其是跨省报销难度大的问题。应加快推进医疗保险的省级乃至全国统筹,加强省际异地医疗保险合作,建立异地就医人员、就医诊疗和结账业务等管理平台,为其异地就医和健康护理解决后顾之忧。
充分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强化社会经济支持
总体来看,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平均年龄偏低,为66.50岁,其中有33.52%的老年流动人口是以务工经商为主要流迁目的,这意味着这部分老年人口并未退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缩小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掘老年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潜力,积极推动身体健康的老年流动人口在服务业等劳动强度较低的工作岗位实现二次就业,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让老年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研究发现,与依靠家庭、养老金支持的老年流动人口相比,有劳动收入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更好,因此,应鼓励老年流动人口在行动上积极融入城市的经济生活,实现老年流动人口由经济依附意识向经济独立意识转变,由封闭的家庭生活方式向开放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向积极老龄化的养老观念转变,依据自身的劳动潜力、工作愿望、生活需求和志趣爱好,热情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在获取社会经济支持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